航拍隆德老巷子一景。 隆德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天微亮時,晨霧便似輕紗般漫過紅崖村的老巷子,將錯落的屋舍、蜿蜒的巷道輕輕包裹。待晨光漸明,霧靄緩緩散去,青石板路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沉淀了百年的故事正欲向人訴說。兩側的傳統民居保留著最質樸的模樣,木質窗欞、青磚黛瓦間,屋檐上凝結的薄霜,為這座百年古村落平添了幾分詩意。
紅崖村老巷子東倚龜山,西臨清流河,居民區從山底向半山腰呈扇形鋪展。若從高空俯瞰,整個村落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像是大自然親手勾勒的立體山水畫卷,靜靜鐫刻著歲月的滄桑,也悄然綻放著新時代的生機。這里不僅是隆德歷史文化的縮影,更是游客追尋鄉土記憶、沉浸式感受民俗風情的絕佳去處。
踱步至老巷子深處,一方鐫刻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彩塑傳承基地”的牌匾,在日光下泛著溫潤而醒目的光澤,悄然訴說著這項技藝的厚重底蘊。走進去,手工藝人端坐案前,神情專注得仿佛與周遭隔絕,唯有指尖與泥巴的觸碰,在靜謐中勾勒出造物的韻律。
在手工藝人的手中,一塊塊看似普通的泥巴,要歷經釀造、壓光、上彩等十幾道精細工序,方能褪去粗礪,蛻變為鮮活靈動的藝術品。那威武雄健的武士,鎧甲紋路里藏著凜然正氣;體態婀娜的舞者,衣袂翻飛間似有清風流動;端莊清俊的書生,眉宇間盡是文雅風骨……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匠人對“形神兼備”的極致追求——從泥巴的濕度把控,到色彩的調配暈染,每一道工序都嚴苛到分毫,唯有如此,才能讓彩塑既有著鮮艷飽滿的色澤,更有著鮮活生命力。
同樣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被譽為六盤山地區民間藝術“活化石”的馬社火。這門在隆德流傳近三百年的民俗技藝,自清代乾隆年間起便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曾是當地人逢年過節、祈福納祥的重要儀式。如今,隨著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推進,馬社火不再是“節日限定”,隔三差五就能在老巷子里上演,讓游客隨時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鑼鼓聲起,馬社火隊伍緩緩登場:演員們身著歷代服飾,臉上畫著色彩鮮明的歷史人物臉譜,或騎著高頭大馬,或手持刀叉劍戟,擺出各種威武陣勢。鏗鏘的鼓點、整齊的步伐、生動的表演,不僅喚醒了千年古村的熱情與活力,更讓圍觀的游客看得熱血沸騰,紛紛拿出手機記錄這精彩瞬間。
夜幕降臨,秋意漸濃,老巷子中的一處特色小院卻暖意融融。村民們圍坐在一起,桌上一口砂暖鍋格外惹眼——炭火在鍋底靜靜燃燒,鍋里的五花肉、排骨燉得軟爛入味,蘿卜、粉條、豆腐吸滿了湯汁,濃郁的香氣在小院里彌漫,讓人未動筷便已垂涎。
“一鍋暖盡千葉落,百味融成萬家香。天氣一涼,最想念的就是這口隆德暖鍋。”隆德市民楊瑞林說,暖鍋是刻在隆德人骨子里的鄉愁。從前,秋分吃暖鍋是為了抵御即將到來的寒冬;如今,暖鍋早已成為隆德人團聚待客的“標配”,不僅成功入選寧夏“舌尖上的非遺”,更承載著千家萬戶的溫情與記憶。
席間,大家一邊品嘗暖鍋,一邊暢談今年的豐收,暖鍋的熱氣模糊了彼此的臉龐,卻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這口暖鍋里,燉著的不僅是五谷豐登的滿足,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那份永遠熾熱的團圓滋味。
從晨霧中的古巷漫步,到非遺工坊的匠心體驗,再到暖鍋宴上的溫情相聚,完美詮釋了“隆情厚誼迎賓朋,德厚福長譽四方”的深刻內涵。如今,這座歷經千年歲月的古村落,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八方來客,讓更多人在觸摸歷史、感受文化中,讀懂隆德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