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位于北京東城五四大街29號的北京大學紅樓。中新社記者 徐婧 攝
立足學術與教育,推動紅色資源“活”起來
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館長楊家毅介紹,自2021年重新開放以來,北大紅樓年均接待觀眾近50萬人次,其中30歲以下參觀者超半數。為更好服務公眾,紀念館取消預約制并實行暑期無閉館日,每周末推出研學活動,深受青少年歡迎。
楊家毅指出,紀念館堅持“學術立館、社教興館”,目前已與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2023年啟動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覺醒年代”研學行,截至目前深度參與師生超5000人次,通過課題研究、讀書會、大講堂、志愿服務等形式,讓青年在實景中感悟歷史。
打造“新青年”隊伍,開展分眾化教育
謝尹楠是北大紅樓社會教育部的牽頭人,帶領著一支平均年齡約30歲的講解團隊。“雖然大家的專業不同,但有共同的信念——把黨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她介紹說,團隊會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參觀路線和講解方式。
她介紹,紀念館針對不同學段推出差異化教育方案:大學生側重思辨與探索,設計City Walk路線串聯北大二院、蒙藏學校等舊址;中學生強化儀式感,開展“七個一”主題活動,累計接待約4萬人次;小學生注重趣味性,周末研學課程已服務2500余組家庭。
此外,紀念館組建的“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已吸納330名志愿者,累計服務4萬小時,其中17人獲評北京市星級志愿者。“我們用青年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形成青年引領青年的良性循環。”謝尹楠說。
沉浸式課堂讓歷史可觸可感
走在北大紅樓的走廊里,復原的歷史場景前,仿佛能聽到百年前的腳步聲。在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在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在五四游行籌備室,歷史不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可觸可感的現實。
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輔導員高超自2023年6月起多次帶學生參與“覺醒年代”研學行。他表示,走進北大紅樓、李大釗故居等實景場地,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史從書本文字變為“可觸摸的呼吸”。
他觀察到,通過實地參觀,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覺醒年代研學行是一場讓身體與思想同步前行的旅程,它讓紅色基因的傳承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了主動探尋。”
從參觀者到傳播者,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在北大紅樓,許多學生從聆聽者變成了講述者。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喻偉參與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通性”課題研究。在北大紅樓接觸到一手史料,完成了從學習者到研究者的轉變。“這是一種錯位時空的對話。”他說,在這里能感受到先輩們如何思考、如何實踐。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博士生何佳倍談到在北大紅樓做研究時稱,“五四運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與全球反帝反殖民運動相呼應,“這讓我們認真思考中國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責任與角色。”首都師范大學本科生劉炫爍通過研學活動創作紅色劇本,走進中小學開展藝術化思政宣講。“研學活動中,我能用學生們更易接受的方式講述歷史,讓紅色文化入心入腦。”
如今,北大紅樓已經成為北京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育基地。通過一系列研學活動,讓紅色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更有溫度。正如參與研學行的同學所言:“他們點亮了他們的時代,我們要照亮自己的時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