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聯網法院:AI虛假廣告涌現 消費者易“踩雷”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陳杭)記者13日從北京互聯網法院獲悉,隨著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利用AI技術炮制AI虛假廣告、利用大數據進行虛假營銷等情況逐漸涌現。其中,AI、算法應用降低虛假宣傳成本,消費者易“踩雷”。
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儀軍表示,2018年9月至2025年2月底,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涉網絡消費虛假宣傳案件6734件。其中,2022年受理767件,2023年受理1676件,2024年受理1333件,整體呈上升態勢。
他稱,涉網絡消費虛假宣傳案件涉訴主體范圍較廣,受理案件類型相對集中。該院受理該類案件涉及網絡消費領域各方主體,覆蓋了消費者及銷售行業各類主體,不僅有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還有直播間主播、MCN公司等新業態從業者。
他提到,部分商家通過AI技術假冒公眾人物形象和聲音制作虛假廣告,利用公眾人物社會影響力誘導消費者進行消費;部分商家通過網紅、達人對商品、服務進行“虛假營銷”,并通過算法精準推送給潛在消費者,消費者被“種草”后購買商品發現貨不對板,導致權益受損。
他說,傳播相關虛假宣傳內容成本低、獲利高,極易形成“低成本高回報”的違法激勵,加之名人IP、網紅宣傳自帶流量,相關內容能快速吸引用戶點擊,平臺算法往往也會優先推薦高互動內容,易形成“造假—流量—變現—更多造假”的惡性循環。
儀軍表示,網絡消費虛假宣傳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需要司法實踐平衡保護消費者權益、平臺及經營者合法權益,促進數字經濟規范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