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來自臺灣的潘拯民正為自己倒上一杯剛做好的手沖咖啡。中新社記者 岳依桐 攝
深圳是潘拯民的第一站。彼時大陸街頭鮮見咖啡館,他盤下一家潮州餐廳改裝,因店內裝修設計有樹干造型的立柱,便起名“老樹咖啡”。1990年,咖啡館開業便受到當地民眾喜愛,一時門庭若市。潘拯民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照片,三十余載光陰隨咖啡香蒸騰而起,也氤氳著這位臺胞“咖啡OG(元老)”與大陸交織的半生。
成都是潘拯民的第二站,也是他最終選擇扎根的城市。端著一杯手沖咖啡,潘拯民向中新社記者回憶起當年,“我和幾位臺灣朋友到成都旅游,發現這邊的咖啡市場還比較空白,當即拍板決定過來。”1996年,成都也開起了“老樹咖啡”,成為不少成都市民“第一杯現磨咖啡”的品嘗地。
后來,潘拯民又打造了“咖啡地帶”“Uncle Pan”“潘多拉咖啡”“啡色奇跡”等品牌。據他介紹,“登陸”以來,自營和他人加盟的咖啡館總數超過500家,陸續開遍大陸多數城市。后來,雖然經歷上市失敗等挫折,但潘拯民“越挫越勇”,選擇從“臺前”轉入“幕后”,轉型進入咖啡原材料供應鏈賽道。
如今,潘拯民“佛系”經營著一家咖啡店,不為盈利,僅僅是為情懷打造一片“自留地”。雖須發皆白,但潘拯民對咖啡的熱愛從未減少,“我喜歡咖啡,我也喜歡成都,我會一直干到干不動為止。”
工具從最老式的虹吸壺到各類高級咖啡機,喝咖啡從僅為嘗鮮到成為不少人的日常,咖啡館從街頭難尋到如今遍布大街小巷……在潘拯民看來,大陸咖啡產業的發展能折射大陸巨變。“這30多年來,大陸的發展日新月異,讓我驚訝。”他說,“建議臺灣青年有機會一定要親自來看看,這里市場很大,機會也更多。”
潘拯民經常參加各類兩岸交流活動,也有不少剛來大陸尋找機遇的臺灣青年找他“取經”。“我當然知無不言啦,如果我的經驗能幫助到他們,這是一件好事。”潘拯民為自己續上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我也總會告訴他們,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堅持。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和有恒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