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經理吧;理財經理可信嗎
今年以來,理財經理都是騙子的說法越來越多,現實中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原因非常簡單,各金融機構拼命把理財、基金、保險推銷給你,讓投資者承擔各種投資損失。某財富暴雷財富管理規模達2300億、共涉及高凈值投資者15萬人,其中13000多理財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因此,說所有的理財師即使不是騙子,不是質疑理財師的人品,而是質疑他們的身份和職責。
但從銀行崗位職業的角度看,銀行的理財經理又是一個無辜者,因此說“當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理財經理確實在各種風險投資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理財經理們群體的力量支撐起了各種理財產品、基金、保險等代理產品的銷售。
但一些銀行行長卻在大聲呼吁:救救銀行理財經理吧。原因何在呢?
首先,銀行理財經理拼命推銷理財產品是為了完成任務,從這一意義上講,理財經理騙人也是被銀行“逼良為娼“的
曾經去過一家號稱銷售理財產品最早的銀行,一進大堂先后三個理財經理過來推銷各種理財產品和信貸產品,讓人感覺到被騷擾到反感。
理財師雖然是投資者的理財顧問,但真正身份是理財銷售人員,他們只對銷售業績負責而不會對你的投資結果負責。銀行理財師之所以拼命營銷各種理財產品、基金和保險產品,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們承擔著銷售的指標和任務壓力,因為他們要完成各種銷售指標。
理財經理的銷售業績關系到理財經理的轉正、工資、績效和年終獎以及晉級、晉檔、晉職,甚至事關能否留任、降級、降職和解聘,而每天的匯報和通報則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像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劍,好像隨時會落下來。
朋友的孩子在銀行當理財經理,說每天分行會通報網點和理財經理的理財業績,支行長每天盯著支行理財產品銷售業績,如果沒有完成任務會在通報里全行批評、支行長請喝茶、分行個人銀行部請喝茶、甚至分行主管行長請喝茶。朋友的孩子說,在月度業績通報會上,分行主管行長明確要求:那些沒有完成銷售指標的,以且周末都不休息,第六進行理財銷售技巧和話術培訓和考試,周日則上街進行掃街、發傳單,季度末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后五名解聘。導致朋友的孩子壓力特別大,為了完成理財產品銷售任務而費盡心機。
其次,銀行理財經理為了完成任務拼命推銷理財產品,受害最多的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
銷售理財、基金和保險已經成為理財經理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內容,為了完成理財產品銷售任務,這些理財師將如何展業呢?
朋友的孩子從入職銀行做理財經理以后,全家就快崩潰了:開始是各種理財銷售任務,結果全家把積蓄全部拿出來購買理財產品;后來又需要銷售基金產品,結果全家動員所有的親戚去投資基金;再后來又下達了保險產品銷售任務,全家動員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去兒子的銀行購買保險,這時朋友和同事質疑:你兒子到底是在銀行還是在保險機構?結果全家人都快崩潰了,都開始迷惑:這工作還要不要繼續下去?
實際上,大多數理財經理的做法都是這樣的:先把自己的所有的積蓄投進去購買理財產品,然后自然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儲蓄拿出來支援購買各種理財產品,然后就以高息為誘餌將親戚朋友的錢盡可能多地甚至全部購買財富公司的理財;最后自然是原來在銀行工作時的客戶存款資金,通過高息誘惑和詆毀銀行的存款來激勵親戚朋友來投資購買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最后則是忽悠來銀行辦理業務的客戶、以前銀行的存款客戶和貸款客戶、父母的同事等購買理財、基金和保險產品。
這樣的做法是,在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收益好的時候皆大歡喜,畢竟理財經理通過忽悠完成了銷售業績,可以拿到一定的提成,而自己的錢、父母兄弟姐妹的錢、親戚朋友的錢、原有銀行客戶的錢和父母同事的錢都獲得了高收益。但一旦理財產品收益下降或虧損、基金投資出現重大虧損、甚至一些代理的財富管理理財產品出現難以兌付或者暴雷,這些投資將出現重大損失,受害最大的將是理財經理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父母的同事和一些良好關系的客戶,而這樣的后果則是所有的人都無法接受的后果。
其三,銀行理財經理本質上既是害人者,也是害己者
為什么大家都說理財經理都騙子呢?那是由于理財經理的角色決定的,因為理財經理的目的是把銀行理財產品、銀行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和銀行代理的保險產品銷售出去,至于這些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如何這些理財經理并不清楚。
很多理財經理并不是專業人員,有的甚至的是剛入職銀行的實習生和派遣制人員,而幾乎所有的理財經理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投資資產底層邏輯、風險控制和未來可能的收益并不熟悉,甚至他們的專業程度和對理財產品的理解還不如你,但他們必須向你推銷這些理財產品,因此,銀行提供的話術幾乎就是假話的代名詞,說假話和套話就成為理財經理的必殺技。
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理財經理的騙術。老人去銀行存款被忽悠購買了理財產品、基金產品和保險產品;在辦理銀行業務時,銀行理財經理拼命向你推銷理財產品,并以高收益、沒風險、能夠按照預期收益兌付是最經常遇到的話術,但在現在理財凈值化的今天,這些話術幾乎贊同于騙術。
理財經理這樣做的后果是嚴重的,在理財產品出現風險時將失去親戚朋友以及父母同事的信任,有的理財經理面對理財產品虧損時為了維護自己的信譽甚至自己貼錢賠償客戶的投資損失,但在損失較小時還能承受,在損失較大時根本沒有能力賠償,導致親戚朋友和父母同事怨聲載道,甚至可能翻臉。
有的人可能會說,理財經理銷售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時獲得了大量的提成,實際上銀行理財經理銷售的提成并沒有那么多,比那些財富機構提成少得不是一點半點,這也是為什么一些銀行理財經理跳槽社會財富機構的根本原因。某最近輿論議論較多的財富機構,1.3萬人左右職業理財師大部分來自于銀行系統,這些理財師在業務擴張時應該是賺得盆滿缽滿,據說100萬銷售提成達到1%到2%,已經遠遠高于銀行的存貸款利差,如果每個月完成200萬元的銷售任務業務提成就2萬元。而銀行理財提成分配到支行和理財經理手里時并不多。
有的人說銀行為什么那么賣命地推銷保險?是因為給的提成特別高,曾經保險銷售提成最高達到40%。但要明確的是,這個提成構成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根據各銀行2023年中報,招商銀行代理保險收入92.60億元,代銷保險收入占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54.6%;平安銀行代理個人保險收入22.07億元,同比增長107.2%,保險代理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52.9%;興業銀行代銷保險收入10.47億元,同比增長123.47%;光大銀行代理保險收入8.11億元,同比增長81.03%。銀行通過代理保險獲得了巨額的中間業務收入,理財經理承擔了銷售保險的罵名。這就是現實。
銀行行長認為,銀行理財經理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害自己,同時害了親戚朋友和父母的同事,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堅持做理財經理呢?當然是收入仍然可觀,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非常強的負罪感。要救銀行理財經理,還需要銀行理財經理自救。如果是你家孩子,你會讓他做銀行理財經理嗎?(麒鑒)
圖片來自網絡與正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