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房產;錢江房產集團
三年多的時間,杭州新房成交套均面積,從2021年的115.4㎡增長到2024年的136.3㎡,改善需求不知不覺間成為樓市主流。
然而,在二手房市場,成交總價300萬以下的房源占比超7成,200萬元以下的房源占比超3成,面積90㎡以下的高達6成,剛需是絕對的主力。
那么,在杭州,總價200萬元以下的新房和二手房集中在哪里?潮新聞美好生活研究院做了一番統計。
總價不到200萬元的新房
其實并不少
杭州總價200萬元以內的新房,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臨安或者富陽,下意識地覺得距離太遠,索性就放棄了這方面的考慮。
但事實上,錢塘新區、余杭區、臨平區以及蕭山區也都有不少200萬元以內的剛需新房。
比如錢塘新區大江東板塊的湖映里、河印觀翠灣,雖然精裝限價為21300元/㎡,但是最小戶型是89㎡,剛好滿足200萬以內這一門檻;隔壁空港新城的聆空云境城限價為20500元/㎡,最小戶型為97㎡,也符合這一條件。
余杭區仁和板塊限價20000元/㎡的啟航城,其97㎡的戶型,以及蕭山義橋板塊限價18600元/㎡的濱映時代府95㎡的房源,也都在此列。
限價19800元/㎡的臨平山北,地鐵&濱江昌達路TOD項目雖然還沒公布面積段,但大概率也會有一批總價200萬元以內的房源,據悉該項目是濱江集團今年的重點項目之一,值得剛需購房者關注。
考慮到今年在杭開發商紛紛“卷”起了產品,在這些新房銷售受阻的遠郊板塊更是如此,因此在購買時,購房者不妨優先考慮今年新入市的剛需項目。
另一點則是要重點關注軌道交通也就是地鐵的配套問題。其實很多剛需客在買房時過于看重地緣性,而錯過了適合自己的樓盤,完全可以將范圍放大一些,去看看符合自己總價預算、地鐵通勤又足夠便利的區域,也許能有新的選擇。
還有一批符合總價200萬以內的房源則比較特殊,也就是人才共有產權房。比如勾莊的才泊嘉園、閑林的埠引賢府和雍賢山廬,雖然單價相對較高,但起步面積段小,再加上共有產權房特殊的購買規則,符合條件的購房者如果只是購買一小部分產權份額,入手的門檻要更低。
而作為杭州200萬元以內新房的庫存重倉,臨安和富陽的大部分樓盤都有這類房源。這兩個區域由于距離上確實較遠,除了本地的剛需購房者外,主要還承接著一些板塊的外溢。
比如濱江、之江的剛需購房者就完全可以考慮富陽,而未來科技城、云城工作的人們,選擇臨安青山湖板塊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市中心的老小區
如今200萬以內都買得到
在如今二手房全面以價換量的市場環境下,同樣是200萬元的總價,購房者已經能買到主城核心地段的老破小,而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
比如朝暉的七區和九區,如今二手房成交均價已不到3萬元/㎡,按照60㎡左右的套均面積計算,總價已經不到200萬元,而就在幾年前,這樣的房源單價基本要4萬元左右,總價差不多都要250萬元。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景芳、采荷、翠苑等我們熟知的主城老小區。像采荷一區的房子,由于自帶學區,單價在老小區里是比較堅挺的,目前均價為40500元/㎡,但由于面積只有四五十方,總價也在200萬元左右。
對于剛需購房者來說,能夠一次性解決居住+學區兩大問題,不用考慮孩子出生后再次換房的問題,以這樣一套房子過度,性價比也很高。
其它諸如大關、三里亭等老小區扎堆的板塊,在二手房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情況下,200萬總價以內也有相當多的選擇。
對于剛需購房者來說,就面臨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同樣是200萬元的總價,是選市中心老破小還是郊區新房?
兩類房源的優劣也很明顯,新房單價低、面積大,但基本都在城市最外圍的區域,如果地鐵通勤不便利,光是一個上下班就成很大問題。但勝在小區是新建,不論是戶型、物業還是居住體驗,肯定遠勝于老破小房源。
相比之下,老破小勝在地段足夠好,不僅上下班通勤方便,商業、生活配套也相當成熟,不論是下了班還是周末,都有更多的生活選擇。然而,不論是產品的落后還是停車難、物業差甚至沒有物業,都是老小區的硬傷,再加上四五十個平方面積實打實的差別,是無論什么因素也無法填補平衡的。
此外,還有房價的折舊因素以及今后的流動性要考慮在內。兩種選擇,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