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報表-房產報表里的核行政群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覺得財務報表分析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時鐘先生最開始的時候也是這么認為。
不就是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么?每種“能力”下面幾個指標比大小,幾個小時就搞定了。
但如果你這樣做,會顯得像一只“菜鳥”。
不同行業(yè)的公司,經營模式不同,財報也各有“性格”。摸不準她們的“性格”,就會被表象迷惑,做出錯誤的判斷。
所以,除了財務風險案例分析外,時鐘先生也準備來寫一些關于不同行業(yè)財務特征的內容。
最近樓市事情多,房價漲得人心情也不好。我們索性就先來把房地產的財務報表“手撕”了,看哪些地方最能觸及他的靈魂。
對房企來說,準備賣的房子就是存貨。
以萬科的財務報表為例,我們看到存貨的下級分類大致有這么幾個科目。
(1)已完工開發(fā)產品:已經建好了的房子
(2)在建開發(fā)產品:還在建的房子
(3)擬開發(fā)產品:買到地還沒開建的房子。
圖 萬科的存貨明細情況(2018年)
存貨的金額代表企業(yè)在這些房子開發(fā)建設過程中的累計投入。如果買地花了10億,就要在存貨里計入10億;同樣,在建房子過程中花的錢,也需要記錄在存貨里。
存貨在房企的資產負債表里占比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
萬科在2019年報中列報的存貨高達8970億,占到公司總資產的52%,是凈資產的3.3倍;恒大的存貨是1.33萬億,占總資產的60%,是凈資產的3.7倍;碧桂園的存貨是8679億,占總資產的46%,是凈資產的4倍。
房企是賣房子的公司,可房子比公司要貴。
由于存貨占比很高,所以房價下跌導致的存貨減值對房企的影響理論上會很嚴重。但這也僅僅是“理論上”,實際情況是房價基本沒怎么跌過……
很多人被房價傷害太深,就開始幻想——說房價啥時候跌一半就入手。遺憾的是那個時候可能也買不到房子,因為房企都88了。
按照當前30%的毛利率水平和存貨/凈資產3.5倍的假設,如果房價腰斬,絕大多數房企都會資不抵債。
存貨比例越高的公司,越怕房價跌。
我們也統(tǒng)計了下所有A+H上市房企的存貨對凈資產的倍數,最高的魯商置業(yè)高達12倍。這說明房價下跌7%,這家公司就會虧光光。
房價下跌7%,真的會很難么?
通常情況下,企業(yè)付的利息應當被記錄為“財務費用”,并影響當期的利潤。
房企喜歡借錢這是個基本常識,但當你看到下面這張碧桂園的財報,你有沒有覺得懵逼?
圖 碧桂園多年來利息支出為0
利息支出竟然是0!
其實,這并不是說碧桂園能夠NB到不給銀行付利息,而是因為她把利息全部都“資本化”了。
什么叫做“利息資本化”呢?
假設某企業(yè)借了1個億建房子,每年利息500萬,因為房子要明年才能建好并實現收入,把這500萬從今年的利息里往下扣就不太合適。
這個時候我們會把這500萬記在“存貨”頭上,由于“存貨”對企業(yè)來說是一項資產,這個過程就叫“資本化”。
資本化之后,利息不會影響當年的利潤。但存貨在以后的年份又會結轉為成本,今年的存貨多了,來年的成本也多,利潤就少了。
所以,利息資本化只實現了。
為什么利息資本化對房企是如此重要,那是因為房企付的利息實在是太多了,企業(yè)盈利與利息資本化的比例有極大關系。
2019年碧桂園的凈利潤是614億,但資本化的利息為245億,占凈利潤的比例為40%;比較夸張的是佳兆業(yè)集團,2019年凈利潤是41.6億元,資本化利息為100.78億,這意味著,如果把利息資本化的部分加回來,佳兆業(yè)還要倒虧近60億。
利息資本化本身并不算是財務造假,但大量的資本化有可能造成投資者對財務報表的誤解。融資成本對企業(yè)盈利的侵蝕并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很多房企在年報中壓根不公布利息資本化的金額,說明他們也并不想把這么好用的一個利潤調節(jié)工具曝于日光之下。
此外,利息資本化也會加重了后續(xù)年份房企的業(yè)績負擔。
以佳兆業(yè)為例,其資本化利息已經占到當年營業(yè)收入的21%。由于資本化利息最終會轉化為未來幾年的營業(yè)成本。這意味著,單2019年資本化利息對2021-2022年毛利率的影響就可能接近10%。
融資成本的壓力比我們看到的要大的多。
在房企的資產負債表上,預收賬款是一個攪屎棍的存在。
就是有了預售賬款,在評估企業(yè)償債能力的時候,不能看“資產負債率”;在評估企業(yè)成長性的時候,不能看“收入增速”或“利潤增速”。
“預收賬款”顧名思義就是預收別人的錢。但在房企中,這個科目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我們知道,現在絕大多數一手房都是預售的,你買房子付錢(假設首付款100萬)的時候,房子可能只是打了個樁。
會計準則不同意房企在這個時候把你付的錢確認為收入。所以,房企只能記錄預收了你1筆錢,“預收賬款”增加100萬。一般只有到了交鑰匙的時候,預收賬款才能再轉化為收入。
但想想,你買房子付的首付款,還要得回來?
所以在實際的財務分析中,大家都把房企的預收賬款,視同于房企未來的收入。
接下來兩個問題來了:
(1)“預收賬款”是在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但未來的收入咋能算得上是負債呢?所以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不能用了,不然會導致企業(yè)償債能力被低估。
(2)既然是未來的收入,那么明年房企業(yè)績如何其實大家心里都有數了。所以今年收入、利潤的地位就有點尷尬,除了讓韭菜們Happy一下,真正懂行的人并不那么關心。用專業(yè)的話來說,房企的收入確認有“滯后性”。
那究竟應當怎樣評價房企的償債能力和成長性?
“老鳥”一般用凈負債率來衡量房企的整體杠桿水平:計算公式是(有息負債-貨幣資金)/所有者權益,其中,有息負債=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長期借款+應付債券+應付利息。
關于房企成長性,最值得關注的則是預收賬款增長率和權益銷售金額的增速。權益銷售金額多解釋一句,單一項目權益銷售金額=該房地產項目的銷售額 X 房企在這個項目中的持股比例。
叫“少數股東XX”的科目在財務報表上一般沒啥存在感,但在房企報表上,他咸魚翻身了。
看到金科股份的財務報表,你可能有點小興奮。凈資產收益率連年上漲,盈利能力這是要爆炸!
圖 金科股份ROE快速增加
但你有沒有考慮一下“少數股東”的感受?如果考慮了,事情或許并不如看到的那么好。
先科普下何謂“少數股東”。
A房企和B房企一起成立一個項目公司,開發(fā)一個房地產項目。A持股60%,B持股40%。項目公司有100億的資產,60億的負債,40億所有者權益。
由于A權益占比高,可以將該項目納入合并范圍。但項目公司的所有者權益中有40%即16億是B房企的。A需要在合并報表中體現一下,這個科目就是“少數股東權益”,B就是少數股東。
然后該項目在今年凈賺了10億,A可以在合并報表上多體現10億的凈利潤;但這10億利潤A和B也是要分的;在合并報表上怎么體現呢?——會把A應得的部分計入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里,而把B應得的部分單獨記錄下,這就是“少數股東損益”。
正常情況下,A和B按照持股比例分利潤,A持股60%分6個億,B持股40%分4個億。A和B持有項目公司權益的收益率水平也應當是一樣的;為6/24=4/16=25%。
但金科股份的情況就是有點不正常。
我們看到從2017-2019年間,金科股份的凈資產收益率(歸母凈利潤/歸屬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是逐年提升的,但少數股東部分的凈資產收益率卻是下降的。
表 金科股份多數/少數股東收益率變化對比
2017年的時候,多數股東(上市公司股東)和少數股東的收益率水平大致相當;到了2019年,多數股東則是少數股東的6倍。這說明少數股東補貼了多數股東。
如果把上市公司股東(多數股東)和少數股東放在一塊考慮。金科股份的全口徑ROE在2017-2019分別是10.2%、13.4%、14.1%,一下子就平庸了。
少數股東為什么這么“雷鋒”呢?最大的可能是“明股實債”。
按照之前的例子,“明股實債”可以理解為B雖然名義上持有項目公司40%的股權,但實際上又和A簽了一個抽屜協(xié)議——A會在項目結束前,以16億的價格把B手中的40%的股權買回來,同時每年付給B一定的利息。
“明股實債”有什么好處?一是拉高凈資產收益率,二是降低了資產負債率。盈利能力上升的同時,償債能力也上升。一石二鳥,報表好看的不得了。
在房企的財務報表面前,做哪些事情,能讓我們快速卸下“菜鳥”光環(huán)呢?
(1)重點關注下房企的存貨構成,最好能看看其存貨所在地域分布,認真思考下房價萬一下行對存貨減值的影響。
(2)關注下資本化利息規(guī)模,分析下其對收入利潤的占比,想想未來年份是否會對業(yè)績造成明顯壓力。
(3)考慮預收賬款,使用凈負債率而非資產負債率來評價企業(yè)的整體杠桿(償債能力),利用預收賬款增速、權益銷售金額增速而非主營業(yè)務收入增速來評估企業(yè)的增長潛力。
(4)不要無腦相信披露的ROE,計算一下少數股東損益和少數股東權益的比值,看一下少數股東有沒有當“雷鋒”。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