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新、房產新政策對房價有什么影響
視頻請點擊下方鏈接:
房地產這下有救了,政治局再次就房地產重磅發聲。作為最高決策會議,絕對分量十足。所以我們必須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這次會議釋放的信號,否則一旦做出錯誤的決策,一輩子都可能都無法翻身。
那么,這次會議都說些什么呢?有哪些新的提法呢?為什么說標志著房地產進入了新的階段呢?會議內容比較晦澀難懂,大多數人都看不太明白,今天我就用人人能聽懂的大白話,幫助大家來解讀一下。并且告訴你未來房地產的三大趨勢。
4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上,除了繼續重申因城施策、保交樓等之前的政策措施之外,而且有了一個新的提法。會議特別強調要“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
如何看待這次會議的重磅發聲?如何解讀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新提法,會直接關系到對房地產走勢的理解。
過去那種高歌猛進、大干快上、熱火朝天、到處都是工地的發展模式,今后將持續降溫了,取而代之的,是國家將發展重點從純新房的開發建設,轉向積極盤活存量,同時優化新房結構,也就是說,房地產業從“增量時代”,進入到增量與存量“并存時代”了。
之前我們為什么要將發展方向鎖定在建設新房上?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欠賬太多。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只有6.7平方米。
1998年我國正式實施房改,此時距改革開放已經過去20年,積壓了大批的購房需求,加上大批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小城鎮人口涌入大城市,導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國家的住房供給嚴重不足。
所以,1998年以后,為了迅速讓國民改善居住條件,國家將房地產發展的重點放在新房開發建設上,這是有合理性和歷史原因的,這也使得過去20年里,房地產開發商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各類富豪榜上的常客和人數最多的群體,就是因為他們趕上了新房開發的風口,那時候,只要蓋房就能賺錢。
但是,如今已經時過境遷了,現在的年輕人,父母有房,爺爺奶奶有房,姥姥姥爺有房,今后這3套房都是這個獨生子的,他還需要買房嗎?這就是現在年輕人不買房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他不需要,他可以等。
再來看看城鎮化,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還不到19%,2023年就達到了66.2%,現在全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已經是城市人了,剩下那些在農村的基本都留守人員為主,大家可以想想,未來還有沒有可能像改革開放之初那樣,有大批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呢?該來的都已經來了,所以現在城市的房子也賣不動了。
此外,2023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1平米,是1978年的6倍。很多家庭都有二套房、多套房。
以上數據足以表明,我國房地產總體上已經供大于求。因此,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瘋狂的開發新樓盤了,所以這次政治局會議才特別提到要消化存量房產。
但是,既然已經供大于求了,為什么不說是進入存量房時代,而是新房與存量房并存呢?為什么還要優化增量住房呢?這是因為,各地方發展不平衡,中心城市仍然會繼續從四面八方引人才。
而這些中心城市本身,房地產也有需求空間。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住房面積只有33平米,遠低于全國的41平米,在這些城市,未來一段時間,新房還有增長空間。
那么,在存量房與新房并存的時代,國家會采取什么政策?普通人該如何應對呢?其實,這次政治局會議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那就是消化存量、優化增量。
存量房已經成為了房地產循環鏈條中,最堵塞的一環了。現在最難賣的就是存量房,尤其是老破小、老破大,很多價格已經跌到了2016年的水平。如果這些房子賣不出去,大家就沒有錢去買新房,只有這個環節疏通了,房地產的資金流才能正常運轉。
那么如何消化存量房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以舊換新。其實從去年開始,已經有40多個城市推出房屋“以舊換新”的政策了,大體上就是你的二手房不是賣不出去嗎?那么政府出錢來收購,但是你拿到的錢只能買新房,不能干別的或者存起來,所以有的地方不是直接給錢,而是給房票,指定你買哪幾個樓盤。這樣二手房和新房都活起來了,二手房的流通性解決了,新房也有人買了。
那么如何優化增量房呢?一方面,不能全國各地再大干快上了,而是要將新房建設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市,資源向這些城市傾斜。
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新房未來估計很難有剛需盤,多數都會是改善盤,因為以舊換新的家庭,不可能是剛需,最次也是個剛改,他必然要換一套比原來好一點的房子。同時,我們國家未來還將大力發展保障房,大城市新市民完全可以等保障房,從性價比來看,保障房對剛需群體更加友好。
因此,我們會看到未來有三大趨勢。
一,會有更多的城市實行以舊換新。
二,大城市里的新房將會逐漸改善化、高端化,90平米以下的剛需新房估計很難再有了。
三,政府收購的二手房,大概率會變成保障房。
當然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不可能這次會議后所有的開發商都不建剛需盤了,但是趨勢一定是這樣的。
作為普通人群,如果你手頭有二手房,又確實有改善的需求,不防借著政府以舊換新的機會改善一下;如果你是大城市的新市民,不是很著急購房的話,不妨等等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