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產新房(上海新房屋)
3月份,上海新房房價指數環比漲幅再次位列全國第一,引發關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24年3月份70城新建商品住宅房價指數來看,上海新房房價指數環比上漲0.5%,依舊領漲全國;同比上漲4.3%,位居全國第二。
上海不僅是一線城市中新房房價指數環比唯一上漲的城市,同時也是今年一季度兩次位居全國漲幅第一的城市。而把時間拉得更長一些來看,上海新房價格指數已經連續22個月環比上漲,同比則連漲65個月。
上海新房房價為何能夠持續上漲,背后有哪些原因?
高端新房集中供應
新房市場房價指數的波動與供應結構聯動,今年以來,上海新房房價指數環比漲幅與高端住宅扎堆入市息息相關。
今年3月2日,上海第三批集中供應新房入市,總計供應19個項目、共計5216套房源,供應面積約68萬平方米。4月1日,上海第四批集中供應新房入市,總計供應25個項目,共計5536套房源,供應面積約73.8萬平方米。在這兩批次的集中供應中,均價超過10萬元/平方米的項目各有6個,占比高達30%左右。
上海鏈家研究院首席分析師楊雨蕾認為,受3月份供應結構影響,大戶型、高總價的房源成交量大幅上漲。從分環線的情況來看,內環以內成交占比15%,較2月份增加了12個百分點,內環以內高端住宅的集中供應吸引了大量購房者。
例如,刷新了全國開盤記錄的“中海·順昌玖里”開盤總銷售額達196.53億元;僅認購金額就超過開發商拿地成本的上海陸家嘴濱江凱旋門,認購金額達到35億元;而均價16.8萬元/平方米的融創外灘壹號院二期認籌比已經超170%……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關榮雪指出:“上海新房價格漲幅領跑70城,環比上漲0.5%,與3月份上海新房市場尤其是高端改善盤熱度高漲有關,如前述幾個項目等,從而拉動全市新房銷售價格繼續走高。”
需求旺盛、購買力強勁
從更長的時間段來看,事實上,上海新房房價指數已現連續22個月上漲,同比則連續上漲65個月。新房房價長期堅挺的背后,確實也與上海旺盛的需求和強勁的購買力相關。
回顧2023年,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統計,上海新房以6513.4億元的成交金額高居全國第一;新房共成交14.1萬套,僅次于成都位列全國第二。
不過,2023年上海新房房價呈現出年初上揚、年中回落、年末翹尾的特征,月度漲幅表現不一,總體來看,雖然是每個月都環比上漲,但是年中的漲幅比較小,比如,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上海2023年7月、8月的新房房價指數環比漲幅為0.2%和0.1%,呈現出漲幅趨緩的態勢。但到了年末。在調整“認房不認貸”、普宅標準等利好政策出臺后有一個“翹尾”的表現。
對此,上海中原地產資深分析師盧文曦解釋稱:“月度的表現也與產品入市結構相關,比如細化面積段來看,144平方米以上面積段住宅產品的漲幅較高時,往往也會拉動整體漲幅。”
除了月度表現不同外,上海新房項目之間也存在分化的特征。盧文曦表示:“上海新盤分化也比較明顯,統計局統計的是均價,雖然有結構上的技術調整,但是未能反映出一些郊區盤的實際情況,比如五大新城去化困難的一些新盤也有降價或者折扣的現象。”
此外,上海房地產調控政策也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盧文曦表示:“上海對新房房價的管控是比較及時的,比如限價的措施避免了新房大幅度漲價,也避免了房價明顯下跌,總體使得房價呈現出平穩上揚的態勢。”
偏愛新房,“打新熱”持續
從購房者角度來看,上海推出不少位置優越的新盤,加上產品質量的迭代升級,贏得了購房者的偏愛。
“我是賣了老房子,買的是浦東金橋的新盤。相對于老房子,新房在戶型、品質上還是更勝一籌,而且還規劃了幼兒園、小學、初高中一體化的學區,這一點比較吸引我。我在2023年4月買的,當時市場還沒有那么火爆,我買的這個新盤當時沒有觸發積分制,所以買得相對容易。”一位購買了浦東某新盤的購房者告訴記者。
“核心地段的新房受到市場的追捧,一方面因為位置優勢,另一方面,價格倒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雖然目前上海新房、二手房的價差在變小,但是核心地段的新盤由于限價的原因,還是會低于周邊掛牌的二手房,例如去年5月份火熱的上海徐匯濱江板塊的云錦東方,就迎來了‘千人搖’、高社保積分、代持‘黃牛’等現象,背后就是‘買到就賺到’的邏輯,一、二手房價差在9萬元/平方米左右。”滬上一資深中介告訴記者。
盧文曦向記者表示:“去年下半年至今,隨著市場調整,二手房降價明顯,一二手房價差逐漸縮小,‘打新’雖然沒之前那么熱,但是,地段、品質好的新盤依然供不應求。”
相比之下,二手房市場就顯遜色。去年,上海二手房月均成交量基本保持在1.4萬套,雖然比前兩年下滑,但是保有一定的活躍度;今年1月份也有1.48萬套,2月份受到春節影響下滑到0.68萬套。盧文曦表示:“上海二手房市場趨冷感受還是非常明顯的,雖然保有一定的成交量,但是部分板塊二手房房價下跌明顯,特別是今年以來,二手房市場整體呈現出‘以價換量’的特征。”
新京報記者 徐倩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