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層房產證-房屋加層要辦什么手續
相信不少去過城中村的,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尤其是那種房子好租的原農村地界,那種房屋加層的就特別多。
房屋加層,顧名思義就是在原有房屋基礎上進行加蓋。講實在這種東西真是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了。從目前全國各種房屋倒塌事故中,基本上也都是后續加層房屋倒塌的。
我們也不說大道理合不合法的事情
講的難聽點,農村自建房加層規劃部門通常都不會審批的,原因很簡單,早期農村建房不僅不會請有資質的施工隊施工,甚至連正規設計圖紙都不會有(其實現在也是,根據目前情況,農村自建房除非要辦房產證(現在叫不同產權證),走規劃舊房改建程序,會迫于要求請有資質的設計院設計圖紙,至于施工隊,即使明確要求有資質的建筑隊,但是目前還是有很多選擇找“路邊游擊隊”掛靠來換取所謂的資質……)
平心而論,你是規劃部門你也沒法審批這種建設,政府審批講究一個程序合規。你原來的房子施工隊、建筑材料沒一個有資質的,甚至連設計圖紙都沒有。哪個設計院敢接這種單子?沒有設計院接,就沒有正規的圖紙出來,怎么審批?
說下農村自建房是怎么建的吧
九十年代有以后,全國人民開始逐漸富起來了,村民們勞動致富后除了吃好喝好以外,最主要的就是重新蓋房子。
但是九十年代甚至到一零年以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通常最多就三層半的房子,一兩層的也有。理由也很簡單:
第一,那時候農村土地多,建越高,地基越貴,房子每平方造價也要越高,那時候農村地多便宜,房子占地面積擴大比建高劃算。
第二,太高沒意義,那時候農村自建房大多就是自家人住,沒這么多外來人口。自家人住,又沒電梯,建這么高不僅用不到這么多房間,爬樓也累。
第三,沒錢,那時候農村還很窮,房子夠住就行。想多建也沒那么多錢。而且那時候農村建房大多只請得起那種街頭包工頭,有些工人還是親戚朋友來充當臨時工人。這種街頭建筑隊大多都是野路子出身,完全靠經驗和模仿建房,建個兩三層房子沒啥太大問題,建太高了,他們自己都沒底。
說下為什么農村有人要加層
加層建設說白了就是為了省錢,在原有房屋樓頂直接接鋼筋往上蓋,只要花加蓋那基層的錢,價格遠比推倒重建便宜太多了。
農村自建房加層無非為了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家庭人口增多,房間不夠自己住
最常見的就是后輩娶媳婦生孩子。
第二,為了面子
富貴不返鄉,如錦衣夜行,沒人知道。農村房子不喜歡矮人一頭,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錢推倒重建,不管有沒有人住,反正把房子加層加高上去,就顯得高人一等。
第三,就是為了征遷賠錢
講實在話,這種加層簡直就是豆腐渣工程,怎么便宜怎么來,連續幾天臺風天把它吹斜了都不奇怪。講難聽點,如果真被征遷掉了,反而是好事了,如果沒征遷真的就是個定時。
第四,就是為了出租
城市化進程推進,大量農村變成城鄉結合部,大量外來人口涌入,這些外來人口來了就一定要吃喝拉撒住,無論是吃飯,睡覺,娛樂都需要大量房屋作為場所,直接帶動了城中村房屋的需求。
有了利益,城中村自建房加層就成了家常便飯,但是卻是極大地安全隱患。甚至比搶建的還嚴重。
要知道,剛才說過農村自建房大多是路邊“游擊隊”建設的“三無產品”,房屋質量參差不齊。原來房子就是做三層的,地基也是按照三層來做的,而且大多還是磚混結構,十幾年后突然弄個七八九層房屋,還是用于分割作為公寓租給外來人口的,人家雖然房間不大,但是五臟俱全,家電+人一個不少,這么高的人口密度,你說房屋平時承重增加多少?
而且越是繁華地區的城中村,自建房越高越密,每棟房子緊緊挨在一起,甚至連窗戶都無法打開,大白天房間不開燈就暗無天日,走在村道中甚至也會感覺看不到太陽。記得當年第一次去城中村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火燒連營七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