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寧房產、新寧房產局電話
新寧社區位于城市東部,新寧路貫穿南北,海光路穿越東西。我的家就住在這里。
今天的新寧社區,原本是地地道道的鄉下,是實打實的農村。昔日的海安鎮鎮區基本集中在通揚河北西楹橋到徐壩橋之間。河南少有街景。一條河港,從跨越千年的上官運鹽河徐家壩蜿蜒向南,行至南邊不遠處,形成一片寬闊的蘆葦蕩,蘆花起伏,宛如雄雞起舞,又有雞叫鴨鳴,故而人們將此處叫做雞兒港,就是今天雞港橋的位置。
雞兒港既是一個港灣,也是一條小河的代稱,就如同楊港(古亦稱漾港)、焦港一樣,都是從老通揚河向南岔開的分支。雞港從古運河出來之后,經過雞兒港斜斜地去往東南方向,河道經過今天的教師二村、新寧路和市公路客運站,大約就在今天的新寧路南段,中國銀行后面不遠,河上有一座橋,名叫“姜橋”,橋很小,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這座橋很重要,所以后來在這里建了一所學校,名字就叫“姜橋小學”,校址就在今天的教師二村。
蜿蜒曲折的雞港河,不寬,也不算深,就是這條小河,卻是沿線農田排灌的重要通道。那時候,不僅雞兒港向南是大片農田,就是雞兒港到徐壩這段,也都是農村。也就是說今天新寧社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里全部都是農村。農田阡陌,溝壑塘渠,田地是一家家種著的小塊土地,不僅形狀不一,大小不同,而且高低落差極大,旱的旱,澇的澇。直到1957年,農田方整,興修水利,田地才成塊見方,排澇問題才初步得到解決。
蜿蜒曲折,蘆葦飄蕩的雞港河在鎮東河南的鄉下靜靜地流淌著,直到1977年,這條小河才得到疏浚改造,清除淤泥,填平溝塘,將曲曲折折的彎道裁切取直,居民們遷至河道兩岸居住,在居民點居住的農民用上了自來水,雞港河改名為“翻身河”。沿河植樹栽柳,這時候的新寧社區位置已經成了離城鎮不遠的城外,雖然還不是街鎮里的人,但是已經行走在充滿希望的田野。
新寧社區變身為海安城郊,大約是以三十畝的建設開始的,這一處以土地面積命名的地塊可能是海安最早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之一,兩層聯排,間距小,但在那時卻是很搶手的房子,是農村住房向城鎮住房過渡的最初形式。三十畝房產開發后,城東片區的開發建設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新寧小區是我市最早一批開發的規范化商品住宅。雖然價格在今天開起來實在是太低了,但那個年代能夠在新寧小區買房子絕對是大佬級別的。
新寧社區成為城郊,還有一個最為顯著的標志,就是城市的東部有一個交通大轉盤,大轉盤的東面路邊有一個巨大的標語牌,上面是“發展才是硬道理”幾個大字,背景是南方城市和鄧小平影像。這個標語牌把一大塊還是農田的地塊圈進了城市未來的發展規劃中。但是,當時很少有人相信城市會發展到這里。標語牌所在的位置,差不多就是海安長途汽車客運站東南的長江路與通榆路交叉路口。
新愿景、新規劃,海安這座蘇中小城正在茁壯成長。新寧路以及后來海光路的建設,海安公路客運站、中國銀行海安支行的建成,21世紀大廈、麗晶廣場,以及城南新村、泰寧市場的建設,將海安城市建設的藍圖一步步變成了現實。尤其是2014年徐壩橋的建成通車,新寧社區已經由縣城東郊成為海安市中心所在。北有橫穿城市的江海路,南有經由海安市政府的長江路,東有連接南通贛榆的通榆路,西有縱貫城市南北的寧海路。昔日用于農田排灌的翻身河也已經成為城市景觀河,綠水長流,鮮花盛開,魚翔淺底,鷗鳥翔集,市民沿河漫步休閑,如在畫卷中。
新寧社區由村民變身為居民,還得益于海師附小和第一實驗幼兒園的建成使用。城市建設,教育先行,向來都是如此。這兩所學校的建成,不僅極大拓展了域內優質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迅速提升了該區域的文化品位。
新寧社區我的家,見證祖國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