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電視劇;吳佩孚電視劇全集完整版
從一幀劇照說張作霖、吳佩孚二帥軍銜的穿幫
如題,就是下面這幀劇照:
劇照中的角色是張作霖和吳佩孚兩位大帥。
我不看電視劇,不知這劇的劇情,也不知劇中張吳二帥同框是怎樣的背景。但僅僅看這幀劇照,即可發現至少三處硬傷:
劇照中張是兩顆星,吳是三顆星。也就是說,張是中將,吳是上將。
這是錯的。
到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吳佩孚是直魯豫巡閱使,張作霖是東三省巡閱使。
那時北洋皖系、直系、奉系三足鼎立的狀態因皖系的戰敗已被打破,奉張直吳二人,遂成為當時北洋軍閥中的兩大梟雄。二人階級、地位相當,不分高低上下。
但二人不分高低上下,只是到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才有的情況,而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前,吳佩孚的軍階地位,都是較多地落后于張作霖的。
就說二人的軍銜,張作霖被授上將是1920年1月1日,吳佩孚被授上將是1922年10月10日。這也就是說,在吳佩孚扛上三顆星的時候,張作霖早在他之前兩年多就是三顆星了。所以,不可能出現像那幀劇照中張兩顆星吳三顆星的情況。
那會不會是吳佩孚加上將銜比張作霖早呢?
北洋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一樣,有加銜的制度。加上將銜和上將一樣,同樣也是可以佩戴三顆將星的。
但是,加上將銜張也早于吳。張作霖加上將銜是1916年的10月8日,吳佩孚加上將銜是四年后的同一天,1920年的10月8日。
所以說,不管張吳二帥啥時候同框,都不可能出現張的軍銜低于吳的情況。
劇照中可見二人的領章都是紅色,這又錯了。
用肩章表現軍銜,用領章的不同顏色表現不同的兵種,是當時很多國家的慣例,北洋陸軍也同樣。
民國元年10月23日頒布的《陸制圖說》中,關于各兵種顏色,規定如下:
“步騎炮工輜五科,以國旗顏順序分屬,即步科紅色,騎科黃色,炮科藍色,工科白色,輜重黑色。憲兵及軍佐各科則參酌擬定,憲兵淡紅色,軍需紫色,軍醫綠色,軍樂杏黃色。”
這不同顏色的領章,被稱作兵科章,或兵種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兵種符號。
在當年,根據當兵的所佩兵科章的顏色,就可以知道他所屬的兵種。比如上圖中的三名官佐,可知右邊那個是輜重兵,中間那個是步兵,左邊那個領章看不出顏色,要么是個軍佐,要么是后期上色時把兵種色上錯了,不知咋回事兒。后邊兩個站崗的哨兵,也是輜重兵。
但是——請注意,重點來了——北洋陸軍的兵種也和日本陸軍一樣,只在中、初級軍官和士兵中區分,少將以上高級軍官則沒有兵種之分。因為沒有兵種之分,所以高級將領的領章也沒有紅黃藍白黑那樣的兵種色。
那將軍的領章啥顏色呢?
看到沒有——“上等官佐用金制”。
上等官,即將官,少將以上的軍官。將官領章統一用金色。
這是1981年拍攝的電影《知音》中的一幀劇照。片中由王心剛飾演的蔡鍔,領章就是金色。那時的文藝創作還不是如今這般垃圾,影片中高級軍官的領章,與史實還是相符的。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前,直軍、奉軍一致。但請注意:就因為這次戰爭中的失敗,退出關外的奉軍整軍經武,實施了比較全面的軍事變革,也包括了服制的變革,其中一項即少將以上高級軍官不再有領章,請看:
這是郭松齡在整軍經武后的拍照,他的領子上,就啥都沒有。
再看佩中將銜的張學良:
這張上了彩,更容易看出,他的領子上也是什么都沒有。
綜上,張作霖、吳佩孚兩位大帥,或者用金色領章——1922年前,或者張作霖干脆沒有領章——1922年后。無論如何,二人不可能佩戴屬于中、初級軍官和士兵的兵種領章。
劇照中可見,吳佩孚扎了武裝帶,張作霖沒扎武裝帶,這更是錯的,整個給弄反了。
很多人將我的外腰帶稱作武裝帶,也有人將侵華日軍(陸軍)扎的腰帶稱作武裝帶,是錯誤的。武裝帶是武裝帶,腰帶是腰帶,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兒。武裝帶是一個包括了寬皮帶、窄的斜皮帶和刀帶的三件組合,而腰帶僅僅是一條略窄的皮帶而已。
武裝帶的實際意義不大,更多是一個身份的象征。武裝帶是軍官用的,腰帶是士兵用的。武裝帶的腰帶部分寬60毫米,腰帶寬40毫米。武裝帶是雙排扣的,腰帶是單排扣的。
北洋陸軍的服制學的是日本,日本陸軍就沒有武裝帶,所以北洋陸軍也沒有武裝帶。
這是直軍將領(后獨立成軍為五省聯軍統帥)孫傳芳的舊照。他所著便是北洋陸軍標準的軍常服。
文章發出后,有網友問,沒有武裝帶,軍刀如何佩掛?是這樣,按當時的服制,是在軍常服上衣的“左脅下留十八生的長口一道,以便系刀”。看上圖孫傳芒那照片,可以較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最初的直軍、奉軍都這個樣,沒有武裝帶,軍官在平時也不扎外腰帶。
但到了1922年,奉軍整軍經武,服制改革,軍官開始配有武裝帶。請看圖:
三人是奉軍將領,都是誰誰誰,就不用我說了。這三位,就全都扎了武裝帶。
前邊郭松齡和張學良那兩幅照片,也扎了武裝帶。
而直軍,至其滅亡為止,一直執行的北洋陸軍的服制,沒有武裝帶。
上圖三人是直軍將領,我只知中間那個是馮玉祥,其他二人不知。他三人的就仍然是老樣子,沒有武裝帶。
1926年6月28日,北京順承王府,為合作討赤,兩年前還打得不可開交的直奉兩軍,重又握手言歡,開了聯席會,會后還合了影:
從這幅合影照片中各軍官的著裝,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直奉兩大陣營。沒有武裝帶的,就是直軍; 扎了武裝帶的,就是奉軍。
張吳二帥也一樣。這是拍攝于同一天的剛剛磕頭八拜成了把兄弟的兩位大帥的合照。照片中,51歲的把弟張作霖扎了武裝帶,52歲的把兄吳佩孚則沒有武裝帶。
有沒有扎武裝帶,是后期直奉兩軍最顯而易見的區別。可那幀劇照中的兩位大帥,張作霖沒扎武裝帶而吳佩孚反倒扎了武裝帶,你說荒唐不荒唐吧。
一部《問蒼茫》歷史劇:吳佩孚給趙恒惕打長途電話合理嗎?
一部名為《問蒼茫》的歷史劇火了,但你知道嗎?劇中竟然有些“穿越”的情節,讓人不得不懷疑編劇的歷史功底。1921年的中國,吳佩孚在洛陽給長沙的趙恒惕打了一個電話,這聽起來科技感十足,但這真的可能嗎?還有,吳佩孚自稱“兩湖巡閱副使”職位真的存在過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探究一下,看看歷史劇中的這些“創意”究竟靠不靠譜。
《問蒼茫》這部劇無疑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特別是對于那些對軍閥時期歷史感興趣的觀眾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深入探討的話題。劇中的一幕讓不少歷史愛好者摸不著頭腦:吳佩孚在洛陽,竟然通過電話與長沙的趙恒惕進行了交流。這在當時真的可能嗎?
我們得了解一下當時的電話技術狀況。電話雖然在1876年由貝爾發明后不久就傳入中國,但那時的電話技術并沒有普及,尤其是在中國的內地。到了20世紀初,電話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和租界地區才開始逐漸出現,但大多局限于政府機關或少數商業用途。
據歷史資料顯示,1900年,南京和河南開封最早引進了電話設備,但僅限于政府官署之間的通信。而河南省的電話業務發展緩慢,直到1907年,開封市的電話用戶僅有27戶,且大多為政府機構。湖南的情況也差不多,電話業務起步晚且發展緩慢。
1922年,河南省才成立了長途電話局,開始逐步連接省內的主要城市,但與其他省份的電話連通卻是一項技術和財政上的巨大挑戰。由于軍閥混戰,各省分割,省際間的通信設施建設非常困難。直到1934年,國民政府才制定了“九省長途電話工程”,計劃中的武漢到長沙的電話線路也是在1937年才最終建成。這意味著,在《問蒼茫》劇中所描述的1921年,吳佩孚如果真要聯系趙恒惕,幾乎只能通過電報那時的電報網絡已經比較完善,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
再來看看吳佩孚的稱謂問題。歷史上,吳佩孚確實被任命為“兩湖巡閱使”,負責湖北和湖南的軍事和政治事務,但并沒有“兩湖巡閱副使”這一職位。這顯然是劇本作者在創作中為了劇情需要而添加的元素,但這種“創意”顯然與歷史事實不符,可能會誤導不熟悉歷史的觀眾。
這樣的歷史不準確性,在劇作中可能是為了增加戲劇張力和情節的連貫性,但對于歷史劇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樣重要。這不僅關乎觀眾的觀看體驗,更關乎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而這種歷史上的“穿越”和不準確的描述,也引起了廣大歷史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討論。
接下來,我們可以從劇情設計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么編劇會選擇讓吳佩孚和趙恒惕通過電話進行對話。在電視劇這種敘事形式中,電話對話是一種常用的表達方式,它可以有效地縮短情節,直接展示人物之間的互動和沖突。電話這一現代通訊工具的引入,也可能是為了增加劇情的現代感,使之更貼近現代觀眾的生活體驗。
但是,這種處理方式在增加觀眾代入感的也犧牲了歷史的真實性。對于那些熱愛歷史、注重細節的觀眾這種“創新”可能就成了一種挑戰,甚至是打破了他們對這一歷史時期認知的干擾。
除了技術和稱謂上的錯誤,劇中對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事件的選擇和處理也是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吳佩孚雖然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但在很多歷史資料中,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都被廣泛認可。劇中如何平衡他的個人特質與歷史事件,也是檢驗劇作深度的一個重要方面。
劇中的其他細節,比如服裝、道具、場景的歷史準確性,以及對于時代背景的刻畫,都是構成一部優秀歷史劇的重要元素。這些元素需要歷史學家、藝術設計師和編劇之間的緊密合作,才能盡可能還原那個時代的風貌。
總體《問蒼茫》雖然在某些方面做到了藝術上的創新和突破,但在歷史還原上的失誤也提醒我們,歷史劇的創作需要更多的嚴謹和考據,以避免誤導公眾對歷史的認知,同時也為了尊重那些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問蒼茫》這部劇雖然讓我們看到了電視劇制作上的一些新嘗試,但劇中的歷史錯誤也不容忽視。作為歷史劇,它不僅要承載娛樂的使命,更應承擔教育和傳承歷史的責任。對歷史的尊重是創作歷史劇的基石,只有在準確的歷史基礎上,加以藝術加工,才能創作出既有藝術價值又具有歷史教育意義的作品。希望未來的歷史劇能在娛樂與教育之間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給《問蒼茫》挑兩個錯:吳佩孚能給趙恒惕打長途電話嗎?
劇照
聽說《問蒼茫》是近期最火的歷史劇,慕名看了幾集。
電視劇還沒看完,整體質量如何,不做評論,僅對看過的幾集談一些個人看法。
第三集里,吳佩孚給趙恒惕打電話這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對軍閥混戰的歷史比較感興趣。
劇照
二人電話內容如下:
趙:喂?
吳:夷午老弟,你的長沙,熱鬧得很吶。
趙:慚愧慚愧,讓玉帥見笑了。
吳:你們湖南對中央政府有什么意見,你不妨直說。你我兄弟相稱,不必來這手吧。
趙:咱們不是早化干戈為玉帛了嗎?況且三湘自治,還有勞玉帥多多支持啊。
吳:還用得著支持?你們湖南的能耐大得很吶。長沙點個炮,我在洛陽都睡不安穩。長沙工人聯名反對太平洋會議倡議書,《京報》上都登了,要不要我念給你聽聽?
趙:玉帥息怒啊,此乃,此乃長沙民眾自發之舉,其中必有奸人惑眾,這肯定是誤會。
吳佩孚:我看這誤會可不小!都說什么軍閥就是欺壓人命的瘋狗,你跟我合計合計,咱倆誰是瘋狗啊。
趙:民眾或許愛國心切,用詞有些···激進了。
吳:老弟!民眾,也是你地頭的民眾,你們這么鬧,友邦聯名照會都拍到徐大總統臉上了,若是你這個省長都壓不住局面,我看湖南的大局還是由我這兩湖巡閱副使為老弟代勞吧。
這段2分鐘左右的通話里,有兩個比較明顯的歷史錯誤。
錯誤一:在洛陽的吳佩孚,不可能給在長沙的趙恒惕打電話。
錯誤二:吳佩孚是兩湖巡閱使,沒有兩湖巡閱副使這個說法。
劇照
01
先說電話。
近代中國的先進事物,基本都是洋人們先帶到租界,然后由點到面,逐漸從東部向西部流行開來。電話也不例外。
電話發明后不久,就傳到中國了,但只在租界里小規模使用。
1900年南京電報局采辦電話設備,專供當地官署使用,開啟了中國自辦電話事業的歷史。
同年,河南開封也引進了電話。
河南是較早引進電話的省份,但河南的電話事業發展很慢,直到1907年,開封電話用戶才27戶,且大部分為官方所有。
同時期,湖北電話事業發展也差不多,1902年張之洞在武漢籌辦電話,但直到1911年,武漢三鎮電話用戶僅112戶。
1922年,河南省長途電話局成立,逐漸將鄭縣、新鄉、洛陽、許昌、商丘等縣的長途電話架通。到1932年,河南共有96個縣通了電話。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長途電話是省內長途,作為省會城市的開封,與河南全省絕大部分縣通了電話,但河南省的電話線,與其他省份并沒有聯通。
這并不是因為不想聯通——當時軍閥混戰,各省由不同軍閥控制,省際長途電話成本高,技術難度大,需要各省協調,不具備建設省際長途電話的條件。
比如1931年,山東提出與河南建設省際電話,河南欣然同意,兩省的建設廳把工程計劃都制定好了,但因為沒錢只得作罷。
省際長途電話開始大規模互聯互通,始于1934年。
1934年初,國民政府出于軍事考慮,制定了“九省長途電話工程”,九省包括蘇、浙、皖、贛、鄂、湘、豫、魯、冀,計劃修建南京-武漢、南京-天津、青島-濟南、徐州-鄭州、武漢-長沙共計5條長途電話線路。
1936年8月,武漢-長沙線路竣工,1937年1月,武漢與河南開封、洛陽、陜縣以及湖南常德、沅陵、瀏陽等地開通長途電話。
從上面的工程進度可以看出,直到1937年初,洛陽-武漢-長沙之間才通長途電話。
劇照
所以,《問蒼茫》中,1921年12月吳佩孚是不可能給趙恒惕打長途電話的。
那吳佩孚應該怎么聯系趙恒惕呢?
電報啊。
大清滅亡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完善的電報網絡——6萬公里電報線、700多處電報局,覆蓋全國22個行省。
1922年,吳佩孚在洛陽,曹錕在保定,二人距離并不遙遠,但兩人商量如何對付張作霖時,用的還是電報,是吳佩孚不想call曹錕嗎?
顯然不是,條件如此。
02
再說兩湖巡閱使。
1920年直皖戰爭后,大總統徐世昌廣設巡閱使,著名巡閱使有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兩湖巡閱使王占元,以及后來的蘇皖贛巡閱使齊燮元。
巡閱使名頭很大,但有水分,并不是頭銜上有幾個省,就能管幾個省。張作霖除外。
比如,曹錕就不怎么管得了山東,王占元管不了湖南,齊燮元只能管江蘇。
歷史上,有三個人擔任過兩湖巡閱使,分別是王占元、吳佩孚、蕭耀南。
1920年6月13日,北洋政府任命湖北督軍王占元兼任兩湖巡閱使。
王占元在湖北的統治太過垃圾,1921年7月,湖北代表到長沙請湘軍總司令趙恒惕出兵,驅逐王占元。
王占元頂不住,向曹錕、吳佩孚請求出兵援助(王占元屬于老直系),曹錕和吳佩孚商議后,決定:援鄂不援助王。
什么意思?援助湖北,但不援助王占元,直系要保住湖北的地盤,但不保王占元的位子。
吳佩孚率領3萬大軍開到湖北后,坐視王占元被湘軍胖揍,迫使王占元自動下野,然后吳佩孚揮軍猛攻湘軍,大獲全勝,逼趙恒惕簽訂了城下之盟。
(電話中,趙恒惕說我們化干戈為玉帛了,說的就是這件事)
劇照
王占元辭去的兩湖巡閱使,落到了吳佩孚頭上,當時吳佩孚是直魯豫巡閱副使。
就這樣,吳佩孚有了兩個頭銜:直魯豫巡閱副使、兩湖巡閱使。
兩湖巡閱使本應在漢口辦公,但吳佩孚的大本營在洛陽,他一直在洛陽遙控湖北軍政大事。
1923年,曹錕當上總統,吳佩孚轉正成了直魯豫巡閱使,他身上兼著的兩湖巡閱使,給了湖北督軍蕭耀南。
劇照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直系戰敗,北洋政府趁機裁撤了兩湖巡閱使。
綜上,吳佩孚沒有當過兩湖巡閱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