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活動-國際教育日活動
央廣網北京1月22日消息(記者佟亞濤)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鞏固脫貧成果,教育大有可為。在1月24日“國際教育日”到來之際,首屆“2021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日前在京舉行,通過簽署“牽手行動”項目,助力教育扶貧,推動教育公平。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與51Talk簽署“牽手行動”項目合作協議(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牽手行動”推動貧困地區教師隊伍能力提升
活動當天,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永利與51Talk創始人兼CEO黃佳佳簽署“牽手行動”項目合作協議,助力西南貧困地區英語教師發展公益培訓項目。“牽手行動”采用“互聯網+教育”的創新形式,組織四川省涼山州、云南省怒江州、貴州全省的2000名中小學英語老師進行為期2年的英語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推動貧困地區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
教育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將如期實現。如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教育扶貧“扶上馬”后再“送一程”,也成為業內共識。
“我們常說‘教育改變命運’。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接下來怎樣去鞏固脫貧成果,同樣需要一個過程。我們這次在西部地區繼續開展教育扶貧,以教育來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我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王永利說,“我們也希望此次培訓能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利用在線培訓的技術和系統,克服西南地區地理上的困難,讓每一位參加培訓的貧困地區的老師能受到統一標準的、專業的能力提升訓練。”
“扶貧先扶智。只有讓貧困地區的孩子真正獲得高質量的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窮。”黃佳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提到,在我國西部一些地區,師資尤其是英語教師隊伍力量較為薄弱。“我們利用互聯網技術,讓西南貧困地區的英語教師有機會和我們的外教學習、交流,可以有效提升貧困地區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黃佳佳說。
確保教育公平 在線教育大有可為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互聯網+教育”在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數據顯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16億學生被迫停學,減緩了教育公平的發展進程。首屆“2021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將“后疫情時代的教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活動主題,推動后疫情背景下邊緣化群體包括貧困家庭和農村地區學童、婦女和殘障學生的教育公平,促進各國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構建可共同應對未來危機的教育共同體。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的教育體系也帶來了沖擊和挑戰。我國采取緊急有效措施,開展大規模在線教育,成功打贏了教育的疫情防控戰。”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沈雪松介紹。
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主席蒂賈尼·-班德倡議,各國加強對教育的全方面支持,強調國際合作與伙伴關系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危機,也是新機。我們需要用堅定的決心和毅力舉國行動,擴大國際合作,在后疫情時代抓住機會推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也是聯合國2030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表示,全球教育變革加快,需要大家攜手做好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他提出四點倡議:一要堅定信心,推進實現可持續發展進程目標;二要砥礪創新,推動科技為教育增值賦能;三要價值引領,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四要團結協作,在全球范圍內打造教育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