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老版電視劇—西游記老版電視劇多少集
老版《西游記》為什么這么經典,究竟好在哪里?
老版《西游記》好在哪里?好在劇組的每個人都會演猴子。
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是華語影視劇史上最經典的角色,沒有之一。
同時也因為齊天大圣的不可復制造就了86版《西游記》的難以超越與絕對巔峰。
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降妖除魔的時候總會變成他人的模樣,便于搭救師傅和師弟。
80年代的中國,特效沒有那么先進,根本不可能像漫威那樣用電腦技術復制一個一模一樣的孫悟空。
就算當時的技術允許,劇組也沒有那么多錢,所以這就要求孫悟空變化的那些角色需要演員本身來演。
正是因為這樣的困難,讓我們有幸看到了除了六小齡童之外,老版《西游記》里的每個演員都會演猴戲。
而且得益于他們精湛的演技,讓年少的我們誤以為這些角色就是孫悟空變的,即使現在回看還是會產生這樣的錯覺。
第三集《大圣鬧天宮》中二郎神飾演了孫悟空。
孫悟空從菩提老祖那學藝歸來,與牛魔王、混世魔王等妖怪皆為兄弟,又向老鄰居東海龍王借了定海神針。
在派勾命于他時又順便大鬧了地府,劃掉了生死簿上猴子猴孫的名字,被和龍王一起告上天庭。
玉帝聽之震怒欲遣兵遣將降伏妖猴,太白金星使出招安一計,下凡為孫悟空謀了個弼馬溫的官職。
從此之后,這個名字也就成了孫悟空的雷區,誰敢多提一個字便是嫌自己活得命長,豬八戒除外。
孫悟空得知玉帝看輕自己,給了一個小到沒品的看馬官職,大發雷霆。
他甩下官袍飛回花果山與猴子猴孫們逍遙快活,并自立為齊天大圣,不受天庭的窩囊氣。
托塔天王、哪吒、巨靈神奉玉帝之命打擊孫猴子的囂張氣焰,可惜他們學藝不精,紛紛落敗。
太白金星再度招安,下界請孫悟空上天當齊天大圣。
這一次他們滿足了孫悟空好面子的秉性,為他修建齊天大圣府邸,還讓他看管蟠桃園,完美契合猴子的習性。
蟠桃會開會之際,七仙女前來摘桃,孫悟空知曉王母娘娘并沒有把自己當號人物,定住七仙女,攪亂了蟠桃會。
他還趁著醉酒溜達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宮吃了許多仙丹,酒醒后返回了花果山。
玉帝這次再也不相信什么招安之法,遣派十萬天兵天將追拿妖猴。
只是石猴并非等閑之輩,四大天王等神仙都奈何不了他,后在觀音的建議下,二郎神楊戩與之決斗。
兩人打得你來我往,各番變化上演,同時也開啟了《西游記》中第一個非六小齡童的演員演的猴戲。
齊天大圣飛到二郎真君廟,變換成他的模樣。
二郎神的扮演者林志謙上演了一段猴戲,本來一本正經的楊戩一下子變成了古靈精怪的猴子。
喝酒時被辣到的皮,吃菜時不會使筷子的淘,查看文書時的鬼,訓斥下屬時的精,都被林志謙演得惟妙惟肖。
第七集《計收豬八戒》中高小姐飾演了孫悟空。
唐僧、孫悟空、小白龍師徒三人路過高老莊,聽聞高老漢夫婦的女兒被妖怪強擄關在別院,兩老請了許多道士做法皆不奏效。
孫悟空有降妖伏魔的本領自然不會錯過這個練手的機會,聽說此妖怪原本是高老漢的女婿,只因醉酒現了原型才毀了婚事。
孫悟空計上心頭,化作高小姐模樣,等待豬八戒到來。
這場戲高翠蘭的扮演者魏慧麗又佐證了進入《西游記》劇組的必備條件是會演猴子。
高小姐戲耍豬八戒時的精靈古怪,調戲豬八戒時的頑皮嬉笑,豬八戒背媳婦時的俏皮風趣,都精準拿捏了猴子的神態、動作。
第十一集《智激美猴王》中百花羞公主飾演了孫悟空。
三打白骨精后,肉眼凡胎的唐僧以為孫悟空劣性未除,濫殺無辜,便將其趕走。
只是唐僧步步該災,又被黃袍怪變作老虎,白龍馬難以制伏黃袍怪,勸說豬八戒去花果山請大師兄過來。
孫悟空心里念著取經僧,被豬八戒一激便來到黃袍怪的老巢。
他變成百花羞公主的樣子,其扮演者劉冰再次貢獻了一場非六小齡童式的猴戲。
百花羞公主誘騙奎木狼取出內丹,面對此等好寶貝,百花羞公主的急切、著急完美詮釋了猴急是什么神色。
第十四集《大戰紅孩兒》與第十七集《三調芭蕉扇》中牛魔王飾演了孫悟空。
前者是因為紅孩兒抓走了唐僧,邀請父親共享唐僧肉,后者是因為師徒一行難過火焰山,找鐵扇公主借芭蕉扇。
閆懷禮扮演的牛魔王讓孫悟空cosplay戲碼再度上演。
也許是沙僧的緣故,與大師兄待的時間比較長,牛魔王在眼神戲上基本還原了孫猴子的伶俐與古怪。
第十五集《斗法降三怪》中羊力大仙飾演了孫悟空。
師徒四人來到車遲國,國王寵信的三位道士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為難他們,非要比試一番。
面對此等沒有背景的妖怪,孫悟空略施小計便讓他們落下陣來,羊力大仙隨即提出進行隔空猜物,以彰顯自己的神通。
第一輪比試,悟空將山河社稷襖、乾坤地理裙換成了破爛流丟一口鐘;第二輪比試,悟空吃掉了鮮桃,丟下了桃核。
第三輪比試是重頭戲,因為全員猴戲又來了。
蔡渝歌飾演的羊力大仙安排自己的徒弟進入柜子內,悟空看穿了他的把戲,立馬變化成羊力大仙。
潛入柜子內的孫悟空哄騙小道士換了計策,需要把他剃成光頭當和尚才能贏,然后變出剃刀開始行動。
這時羊力大仙抓耳撓腮,拉長笑聲的神情像極了猴子。
《西游記續集》是原班人馬,猴戲自然也是必備技能。
第三集《真假美猴王》中六耳獼猴飾演了孫悟空,雖然丁健的眼神戲比不上六老師,但是動作和神態學得極像。
第四集《受阻獅駝嶺》中小鉆風飾演了孫悟空。
八百里獅駝嶺上,有幾個魔頭為害,一為青獅,二為白象,三為大鵬。
唐僧師徒行至獅駝嶺,悟空變化小妖前去探路,以小鉆風之名解散了眾妖,藍家富的一舉一動仿佛猴王再現。
第十三集《救難小兒城》中唐僧飾演了孫悟空。
比丘國中家家懸掛鵝籠,籠中盡裝小兒,悟空探明緣故,知是國王無道,寵幸美后,聽信國丈妖言,服用長生不老補藥,要用小兒心肝作藥引。
悟空尊唐僧之命救出眾小兒,又施巧計查出“國太”真相,兩人也換了模樣,悟空成了師傅,師傅成了悟空。
接下來這場戲,遲重瑞給出了最具顛覆的演出。
唐僧來到比丘國的大殿上,走路優雅、風度翩翩、儀表堂堂、穩穩重重、斯斯文文。
等到孫悟空變成唐僧后,遲重瑞的表演儼然成了猴子。
語調語速發生了變化,走路放飛自我,蹦蹦跳跳,坐姿不端莊,數心藏殺氣。
這一段前后差異極大的表演,若沒有扎實的功底,根本演不出猴子的精髓,甚至連差別都看不出來,老藝術家不愧為老藝術家。
這就是他們那一代人的能力。
對《西游記》的改編恰到好處,對《西游記》的演繹栩栩如生。
唯一遺憾的是這樣的好電視劇再也不會有了,正如菩提老祖趕走孫悟空后再也沒有出現一樣,他是傳說,可也被迫成了傳說。
1985年《西游記》花光300萬,央視來查賬,調查人員淚目
噔噔蹬蹬,噔噔蹬蹬,啾啾啾……
86版《西游記》片頭曲這一句熟悉的旋律,陪伴了多少人的童年。這部改編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經典電視劇,一度霸占寒暑假熱播榜榜首。
如果現在問你,你還記得老版《西游記》一共有多少集嗎?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但是很多人也許跟我一樣,覺得怎么也得五六十集、七八十集,畢竟取經路上九九八十一難嘛。
可是我要告訴你,如果不算2000年的那次褒貶不一的翻拍,根正苗紅的老版《西游記》一共才25集,而且86年還只出了前11集,一直到1988年才出全。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記憶偏差,我想有兩點原因:
首先,《西游記》播出的年代,同類型電視劇本來就很稀缺,更沒有現在這般發達的網絡資源,能連續看個幾十集,所以追劇的都要準時守在電視機前,認認真真地從頭看到尾。
每天看一集,也要25天才能看完,而今天50集的電視劇,放到網上最快2、3天就看完了,這就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當年的《西游記》集數很多。
其次,《西游記》的每一集的確夠長,而且是皮薄餡大,沒有廣告植入。觀眾一次看將近1個小時的內容,等于一部,自然印象深刻,覺得整部電視劇的體量很大,集數很多。
如今,86版的《西游記》已經成為一部永遠不可能超越的經典,盡管后來被多次翻拍,可如今人們提起《西游記》,腦海中一定只會出現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和遲重瑞版的唐玄奘。
86版《西游記》從1982年7月3日開機,斷斷續續拍了6年才完成了前25集。在中國電視劇的歷史上,如此長的拍攝時間恐怕是前無古人,后也難有來者了。
現在的電視劇,快的也就2、3個月,最慢的也不過1年。因為演員們在拍攝期間需要全天候在劇組,劇組也要負責所有人的生活起居,時間長了,誰都吃不消,所以各部門就像精密機器的齒輪一樣協作,為了節約成本,拼命壓縮拍攝時間。
可讓我們奇怪的是,在條件極為艱苦的80年代,《西游記》劇組的所有演職人員居然用了6年的時間,最后就出來25集的成片,到底是效率太低,還是另有隱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只有一個人最有發言權,就是《西游記》的導演楊潔。
2012年,在《西游記》開拍30年的時候(1982年開拍,1986年上映),楊潔決定把當年拍攝《西游記》的艱辛寫出來,原書名叫《重溫舊夢》,后來改為《敢問路在何方》,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楊潔這一時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我寫書不為訴苦,只是讓人們了解,在那個年代拍電視劇,我們這些人是怎么工作的。我忘不了那個時代,那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黃金年代,這本書就是我對那個年代的紀念。”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電視熒屏被各種港臺片、日本片占據,國產的電視劇少得可憐。
中央領導提出指示精神:要求中央電視臺把我國的古典名著搬上電視屏幕,拍出我們自己的電視連續劇。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整點導向正確的正能量題材電視劇,牢固樹立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
1981年11月,楊潔被領導叫到了辦公室,問她敢不敢接拍《西游記》。此時已經52歲的楊潔,面對難題毫無懼意,她對洪民生說:“有錢就敢拍,我接了!”
楊潔是1979年央視迎新春文藝晚會(嚴格意義上的首屆春晚)的導演之一,并在1980年指導了她的第一部電視劇《嶗山道士》,備受好評。
可楊潔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就是能夠將《西游記》的故事拍成電視劇,沒想到機會說來就來了。
劇組成立后,楊潔才發現要拍好《西游記》沒有她想的那么簡單,這種神話題材的劇本本就難以呈現,需要用到大量電視特效。
然而那個時候我國電視劇都屬于新鮮事物,特技領域更是完全空白。雖然電視臺買了一臺進口的ADO特效機,但是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因為缺乏軟件,做出來的人都是扁的。
楊潔并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既然洋玩意一時學不了,那就用咱自己的土辦法,特技不夠人來湊。
劇中有一集是孫悟空和妖怪的對打戲,為了表現打斗激烈,兩人要從地面打到空中,但就是這么個簡單的特技,后期人員卻根本沒有辦法實現。
當時劇組想到的土辦法就是在野外挑了一個空場地,擺上一個大蹦床,再臨時借調來幾個跳水運動員當妖道和孫悟空的“武替”,從蹦床上一躍而起,到了空中再兵器相交,做打斗裝。
最可憐的是攝像師,要躺在地上往天上拍,經常拍完灰頭土臉的。事后回想起來,楊潔依舊不好意思地說:
“當時那些手段真的‘土得掉渣’。”
楊潔說,拍攝《西游記》本身就像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特技只能算最不起眼的問題之一了,更難的是選拍攝地點,就是選景。
既然是《西游記》,重點就在這個“游”字,不能老在一個地方拍啊。
為了解決排場場地的問題,楊潔迅速組建了一個選景小分隊,并列出一個為期兩個月的選景計劃。
1982年3月1日,楊潔率領選景小分隊開啟東南之旅,為期35天,途徑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地,這些省份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比如安徽黃山、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湖南張家界。
同年4月5日,楊潔等人第二次出發選景,這次是西南方向,途徑陜西、四川、云南各省,之后回京向領導匯報。
取景小分隊的辛苦旁人無法理解,一行人起早貪黑,每到一處根本無心欣賞風景,只是從專業角度分析取景的可行性,有時候還要對接當地的群眾演員,非常辛苦。
好在功夫不負苦心人,絕大部分的拍攝場地都在這次選景過程中確定了,其實楊潔本想帶著選景小分隊再去泰國和印度,最后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問題未能成行。
誰知就在《西游記》開拍幾年后,社會上的風言風語逐漸多了起來,有些不和諧的聲音也傳到了楊潔和中央臺領導的耳朵里。
“誰家拍電視劇能拍好幾年的,整天到處旅游磨洋工,楊潔根本就不是認真拍戲的人。聽說現在國內玩膩了,干脆帶著人去印度泰國玩了,應該好好查查她。”
楊潔忙著拍戲,并沒有在意,可是中央電視臺接到舉報后坐不住了,迅速成立了一個調查組到《西游記》劇組了解情況,順便查賬。
調查人員本以為這個“大瓜”應該是十拿九穩了,可到了拍攝現場他們都愣住了,無論是主演還是導演組,都在吃饅頭咸菜呢,有的還沒吃上兩口,下一場戲又要開拍了。
經過仔細詢問、調查后,發現《西游記》劇組不但所有的開支都有明確合理的記錄,演員也沒有“天價”工資的發放。
即使是戲份最多的猴王孫悟空,一集也只有幾十元錢的演出費,至于楊潔帶著人公費旅游,純屬某些人的主觀臆斷、惡意揣測罷了。
領導聽完調查組的匯報后,也是眼圈泛紅久久不語,經過研究后又給劇組追加100萬元經費。
然而就在《西游記》拍到15集的時候,楊潔還是被臺里中止了拍攝,原因是這15集已經把前期300萬的預算花完了,沒錢繼續拍了。
楊潔這下不干了,找到領導據理力爭,說如果現在半途而廢,之前這么多人做的所有努力不都白費了嗎?
可是上面的意思已經無法更改,肯定是不會繼續撥款了,畢竟300萬在80年代已經算是一筆巨款了,央視不想繼續去填這個無底洞,說要是還想拍,那就自己想辦法拉贊助,不然就停機。
楊潔回憶,聽到領導這么說的時候,她非常氣憤和傷心,但是卻從來沒想過放棄。那段被迫停機的日子里,她天天去各大企業化緣,希望能拉到一筆新的啟動資金。
可是那時候的影視作品并沒有商業化,誰會心甘情愿出這筆錢呢,劇組一度陷入瀕臨解散的困境。
一些演職人員不忍楊潔一個人東奔西跑,也各自發動關系籌款,還有一些小觀眾聽說劇組困難,自發捐獻出自己的壓歲錢和零花錢……
《西游記》劇組所有人的不懈努力終于感化了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的領導,他們同意借款300萬,幫助劇組渡過難關。
楊潔拿到這筆錢,立即重啟了后續劇集的拍攝,所有演員無視物價的上漲,依然領著6年如一日的工資,每集每人最高90元,最低30元。
盡管如此,這300萬也沒能撐到拍攝完成,楊潔只好忍痛去掉了《險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等5集內容,原先的30集變成了我們最終看到的25集。
《西游記》被迫縮水這件事,成了楊潔終身耿耿于懷的心病,盡管2000年幾乎由原班人馬打造的《西游記》續集又重登大熒幕,一度引起廣泛關注。但時過境遷,觀眾們對這部“續貂之作”并不買賬,稱其故事雷同,不如老版耐看。
按理說續作的資金投入和服化道相比老版都有質的飛躍,主演也都沒換,為何沒有延續經典呢?
很簡單,時代變了,80年代能看的劇太少,2000年左右的時候已經很多了,歐美的、日韓的、港臺的,可選擇的空間大了,自然品味會更加挑剔。
再者說,續作天生就不討喜,老版《西游記》珠玉在前,不管制作精良與否,總會勾起人們美好的回憶。
續作除非是無懈可擊,但凡有一點瑕疵,都會被冠上“畫蛇添足”之嫌,雖然殘酷,卻是不爭的事實。
楊潔面對續作的褒貶不一,自己卻看得很開,她對記者說:
“哪有什么完美的作品,留點遺憾才是人生。”
《西游記》能夠在兩眼一抹黑的年代,歷經6年風雨最終拍攝完成,并成就一代經典,總導演楊潔居功至偉。
《西游記》之后,楊潔也曾執導不少歷史題材電視劇,只可惜《西游記》的成功難以復制。更讓她心寒的是,盡管《西游記》成功了,可她一直堅信不疑的藝術追求卻有些跟不上時代了。
有人評價楊潔:在領導面前不會拍馬屁,在商人面前不會吹牛,拍戲只挑劇本,選演員只看角色契合度,固守著她自己那些“過時”的原則。
楊潔一開始還認為這是夸獎,不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妥。可時間久了,楊潔也妥協了,她承認,現在不是導演能做主的時代了。楊潔面對鏡頭無奈地說:
“現在誰出錢誰是大爺,導演做不了主,說不上話。曾有人塞錢給我,必須用誰誰誰。這種潛規則太可怕了,我受不了這個氣,只能選擇不干了。”
楊潔在《敢問路在何方》書中用很長的一個篇章寫道:
《西游記》讓人們記住了美猴王、豬八戒、唐僧、沙和尚,可誰記得那匹白龍馬呢?它多么通人性,為劇組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但是拍攝完成后,因為歲數大了,就被人們扔在馬廄里等死,連飯也沒得吃。當我最后一次見到它的時候,白馬對外界的一切都已經麻木,不久后孤獨地死去了……
楊潔給這個篇章起了一個十分凄美的名字《龍駒悲歌》,她對記者說,我覺得那匹白馬就像我自己。
2017年4月15日,楊潔走了,但她的名字永遠不應被世人遺忘。
記住,正是她的孜孜以求和永不言棄,才成就了《西游記》的不朽傳奇。
第一版中國西游記為何被封存86年?傳聞劇中有真妖精,是真是假?
《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中被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一本著作,1986年版本的《西游記》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版本,六小齡童自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演員,他在劇中飾演的孫悟空可謂是活靈活現,將猴子身上的那份動物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向往自由不服管教。
劇中還有好色偷懶的豬八戒,老實木楞的沙和尚,一本正經的唐三藏,雖然這些描述不足以完全概括幾位主人公的人物特征,但是也是能讓觀眾一眼看出來的一面。
不過,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版本,據說其在上映后沒多久就被封存,直至86年后才被人從國外找到放映資源 ,甚至有傳聞稱其被封存的原因是影片中有真妖精出演,這究竟是真是假?
早在1927年,中國就已經以西游記中的盤絲洞單元故事為題材攝錄了一部電影,名為《西游記之盤絲洞》。奉命西天取經的唐三藏與三位徒兒途徑某地獨自前去化齋,眼前突然出現六位由盤絲洞蜘蛛精幻化而成的妖嬈美女。
唐三藏在蜘蛛精的哄騙下毫無察覺地進入盤絲洞中,不久后察覺不對勁想要逃離,可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只能被俘。見到師傅久久不歸的孫悟空等人發現妖氣彌漫,化身為不起眼的蝴蝶,聽到了師傅被抓走與蜘蛛精洞主成親事情,而后前往救援,隨后展開了與盤絲洞女妖精們斗智斗勇的故事。
蜘蛛精洞主在與唐三藏進行道交拜禮時,孫悟空及時趕到,最后師徒四人在觀世音的指點下得以打敗蜘蛛精,重新踏上求取真經的道路。
當時中國電影處于黑白默片時代,想要拍攝一部展現神話故事的影片還是極為有挑戰性的,不同于當下電影有高科技特效技術的輔助,上世紀20年代中國的電影設備相對落后。
而西游記最抓人眼球的必是主人公與妖精們大戰的畫面,雙方斗法時使用的奇幻法術無疑最能吸引人。另外還有演員的造型設計和背景布置,都是導演和制作公司需要精心準備的部分。
或許是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在演員選角上,唐三藏由女性出演,具象化的人物形象拉進了與觀眾的距離,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感。這部影片當時在放映后造成力極強的反響,受到廣大觀眾的追捧,5萬元的票房盈利更是讓制作組賺得盆滿缽滿,當年的5萬元甚至可以開兩家公司。
能夠看到的是,劇中的蜘蛛精的穿著打扮在當時算是極為露骨的,輕紗遮掩,毫不避諱地展現她們妖嬈的身姿,暴露在鏡頭下的胳膊和大腿毫無疑問成為觀眾目光聚焦的部分,有的演員甚至僅穿著短褲,惹人遐想。
在觀眾思想普遍封建落后的情況下,鏡頭對女性身體的展示是極為大膽的,不乏一些香艷的場景。雖然那會的女性也并非人人都包裹嚴實,但怎么說如此直接的裸露還是少見。
不過這部影片也由此受到批判,多數人士認為其傷風敗俗。此外,片中部分畫面非常暴力,例如豬八戒的扮相本就是一個戴黑頭套的“野豬”模樣,他在為了營救唐三藏進入盤絲洞之后,頭顱被女妖精們斬下,肥胖的身軀倒在地面不斷蠕動,堪稱驚悚,恐怖的感覺直入心底。
之后孫悟空還原豬八戒的頭顱時,竟然意外安反了,于是就出現了腦袋與身子完全不匹配的詭異畫面。所以即使這部影片盈利頗豐,但是僅在上映后三年就被禁播了。
值得稱贊的是,這部影片的制作非常用心,有一幕的畫面是孫悟空為了拿走蜘蛛精的衣服變成老鷹,這個老鷹是劇組特意養的,不斷訓練老鷹,最后才順利完成了那看似簡單的一幕畫面。
有意思的是,最后老鷹回歸了廣闊的天空。“真實”的電影情節無疑是此部影片大獲成功的原因,在打斗畫面和演員造型上亦是如此。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有的人才會猜測這部影片里存在真妖精,不論是蜘蛛精還是其他小妖,都顯得異常“真實”。
這部影片一度被認為早已失傳,不料在2012年發現其曾被挪威引進,收藏于挪威的國家圖書館中,后來進行了修復和歸還,因此這部影片才再次被人挖掘出來。
在大致了解完民國時期《西游記之盤絲洞》的情況后,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要知道其在觀眾的心中,他才是《西游記》的第一主角,多少人在兒時從電視機上第一次看《西游記》電視劇的時候,忽略了唐三藏與女兒國國主的情感糾葛 ,也不在意豬八戒與高老莊莊主女兒的二三事,而是完完全全被幾乎無所不能的孫悟空所吸引,一心一意關注其與妖怪們的打斗畫面。
要說孫悟空的傳奇,從其誕生就能夠看出,從天石中蹦出來,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氣運滔天,師承菩提老祖,習得七十二般變化,先后得到筋斗云和金箍棒的助力。此外盡管菩提老祖禁止其提起自己,但不得不說作為祖師級別的人物,他給孫悟空帶來的變化實在太多,算是孫悟空傳奇道路上的一大貴人。
不過菩提老祖只教會其高深的法術,此時的孫悟空依舊不懂得處世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孫悟空靠著自己軟磨硬泡堅持不懈的功夫,成功被菩提老祖收為徒兒,這也是他自己爭取來的機遇。
此外孫悟空還有一身華麗的保甲,這身保甲原是屬于龍宮的龍王,但有意思的是,孫悟空與這份保甲很是契合,似乎保甲是專門為其定制的。
此時的孫悟空還沒有后來的威風,他其實只能算是一個草根妖精,是入不了天庭的眼的,但是他的放肆天性注定其要跟天庭有一場不得不說的斗爭。在被天庭注意到后,孫悟空被招安進去。
面對玉皇大帝,他以“老孫”自稱,絲毫不懂得什么是謙虛和低調,一直以來都是高調行事。起初孫悟空不知道弼馬溫的職位只是一個芝麻小官,得知后還特意大鬧一場,破壞了天庭的秩序。
即便是被派去管理蟠桃園,可愛吃桃的天性讓孫悟空按捺不住自己,尤其是又得知天庭帶著有色眼鏡不讓其出入蟠桃盛會,一氣之下將天庭攪得天翻地覆,蟠桃偷了,仙丹吃了,舉止瘋狂,但也是天性使然。
十萬天兵的追捕都拿不下一個孫悟空,他本領高強,進入煉丹爐還因禍得福,擁有一雙可辨真假的火眼金睛,如來佛祖將孫悟空制服后并未取其性命,而是安排起作為唐三藏取西經的頭號幫手,僅僅是因為大發慈悲嗎?其實不然,這一系列的故事看似層層遞進實則早有預謀。西行之路上磨難眾多,孫悟空又是不服管教的“妖猴”,為何不選擇其他人呢?
或許其中一點原因就是即便他天性頑劣,可是他有一顆真摯的心,一旦付出真心就不留余力,他和唐僧不斷磨合,從一開始的不配合到后來主動為唐僧的生命安危做打算,即便是被誤解甚至是被驅趕,也保持一顆初心,這點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當然這是影視劇中呈現的美好一幕,團圓結局是觀眾喜聞樂見的。
孫悟空經歷多次挫折磨難,從未屈服和退卻,在漫長的西經之路上,他一直都是向往自由的,這樣的天性一直都存在,他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不接受任何外來勢力的拉攏,即便是每次求助外援也不會卑躬屈膝,他曾經以為自己可以任意妄為,因此有人認為孫悟空天生反骨,而唐三藏是作為規訓者來教化孫悟空的存在,但唐三藏本身的能力卻很有效,如果不是觀音賜予的緊箍咒他根本無法壓制孫悟空,這樣的設計極為巧妙。
孫悟空本能肆意翱翔于三界中,因為他超脫五行,可緊箍咒是拴住他的枷鎖,壓抑他的天性,或許是暗示人生來需要受到一定規則的約束。
唐僧師徒四人遇到各種各樣的妖怪,降服妖怪是孫悟空的主要任務,這些妖怪在遇到孫悟空一行人之前,大部分都是為禍人間已久,讓百姓受到百般折磨,苦不堪言,但是天庭和佛祖似乎都看不到這些,難道說他們真的一無所知嗎?
還是僅僅是為了取西經而取西經呢?特意布置重重關卡,讓其他普通人淪為背景板和工具,這樣的設置也值得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