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開始的地方 電視劇、夢開始的地方 電視劇 百度網盤
夢開始的地方
來源:【濮陽日報】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與《濮陽日報》真正結緣是因為一場車禍。
1998年初,我騎車上班途中被一輛汽車連人帶車撞出了十多米遠。就在濮陽日報社門口。
被車猛烈撞擊的一剎那,一個念頭瞬間閃現:完蛋了!
老天開恩,給我留下了一條小命,不幸的是我被撞斷了股骨頸。
命運不濟,偏偏手術很不成功,致使我病休了兩年身體才漸漸康復。
起初那些日子,我無法翻身,就那樣直挺挺地躺在醫院病床上,吃喝拉撒都靠家人照顧。那種難熬的滋味至今都難以言表。
為了分散痛感,也為了安慰家人,我強忍疼痛,故作輕松,要家人給我買書看,想靠閱讀消減日復一日的煎熬。
家人給我買得最多的是《小小說選刊》。小小說短小精悍,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閱讀也漸漸喚醒了我兒時的夢想。
小時候我曾夢想當一名作家,以文學的形式展現人生的酸甜苦辣。從小學到初中,我的作文曾多次被老師當范文串講,可惜高中劃分文理班的時候,重理輕文的原因,我鬼使神差地選擇了理科,漸漸被一堆堆的公式、定律和演算淹沒了夢想。
畢業后,我成了一名銀行職員,又與繁雜的數據打起了交道。工作的壓力讓我將作家夢徹底拋到了腦后。
住院治病期間,一天旁邊的床位上新來了一名病友,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疼得齜牙咧嘴。每當他疼痛難忍的時候,陪護他的老伴兒便安慰他:你看看這位兄弟,傷情比你嚴重得多,人家都能堅持,難道你就不能忍一忍?
他看了我的傷口,問了我的病情,也唏噓不已,說,真該向你學習。
漸漸熟悉了,我們聊天才知道,他叫劉殿文,是濮陽日報社的一名編輯。
隨著溝通的增加,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聊工作、生活和愛好。他看我一直在看文學方面的書籍,便問我是不是也想動筆寫一寫。我說我想試試,希望能圓兒時的一個夢想。他說,如果有滿意的稿子,可以去報社副刊部找田迎春老師。如果需要引薦,可以去找他。
劉老師出院那天,特地來到我床前,緊握我的手,說了句讓我終生難忘的話,他說他從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并說我是他人生的老師。
那是段灰暗的日子,我手拄雙拐無法出門,為消減病痛帶來的壓力,便嘗試寫作。康復之后,我挑出一篇比較滿意的稿子,冒昧地去了報社。我清楚地記得,抱著對文學的敬畏和對田迎春老師的崇拜,將稿件送到他手上時,我的聲音和手都是顫抖的。田老師倒很熱情,詢問我的工作、生活情況,并欣然收下我的習作,說會認真審閱。
沒想到我的習作真的發表了。捧著泛著墨香的《濮陽日報》,看著印成鉛字的小小說,我激動得難以自已。
后來,我又有幾篇小說在《濮陽日報》上發表。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漸漸積累了我的信心,也堅定了我走文學之路的決心。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仍在文學之路上辛勤地耕耘,作品也漸漸走出濮陽,先后在全國多家知名期刊,如《莽原》《作品》《啄木鳥》《百花園》等刊物上陸續發表。至今,我已發表文學作品200余萬字,出版小說集3部,多篇作品獲獎,并收錄各種年選本,有的作品還被改編為電影劇本等。
從事文學創作以來,雖未取得更大的收獲,但也算小有成績。我知道這一切都得益于《濮陽日報》對我的栽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說人生每一步都有一個起點,那么我的起點就是《濮陽日報》,它是我文學之夢開始的地方。
本文來自【濮陽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夢開始的地方
來源:【三秦都市報】
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八年級(7)班 寧思琪
今年寒假,我和同學們跟著“三秦學生記者”采訪團去了首都北京。在北京的第三天,我們欣喜地走進了無數學子向往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當我走進清華大學的那一刻,感受到了頂尖學府的厚重和底蘊。我無法想象,假如將來我以清華學子的身份踏入這里時,會有何種感受。但是,我深切地感受到,現在自己已經邁進了夢開始的地方。
來到清華大學,我第一件事便是站在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上的那個校門前,給自己拍下一張照片。這個門是清華大學的二校門,之所以會出現在錄取通知書上,是因為二校門不僅傳遞了端莊與厚重,也承載著新時代的精神,更是見證了清華大學的百年傳奇,象征著清華大學的歷史和文化。
隨后,我們來到中學語文課本里的清華大學著名景點——荷塘月色。也許,我們來的季節不對。湖里只有數十只鴨子在水中嬉戲,沒有看到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這讓我倍感惋惜。雖然沒有看到成片的荷葉和芬芳的荷花,沒有見到月光如流水般灑在葉子和花上,也沒有看到荷葉上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但是我看到了參觀清華大學的哥哥姐姐們眼中對未來的憧憬,以及那一份堅定與自信,讓我感受極深,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站,我們走進了清華大學的校史館。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當年梁啟超先生在演講中引用到了《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以此來勉勵清華同學們做真君子。
當參觀到校史館內的學術名家長廊,我看到那里展示的是清華校友中646位兩院院士和人文名家。走在長廊中,我似乎邁入了一個時光隧道,在與這些名家、大家對話的感覺竟然是那樣的真切。其中,仿佛看到神奇的一幕:每一位名家院士都是一本打開的書,那些沒有打開的書則是為未來院士準備的。因此,這個長廊不僅是讓我們面向歷史,更是面向未來。
這次參觀,讓我感受到了清華大學的獨特魅力與精神風貌,這里的歷史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去奮斗,一定可以像清華學子們那樣開啟屬于自己的夢之路。
教師點評:作者以游蹤為線索,每部分都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語言簡潔,抒情議論則始終圍繞自己對清華大學的無限憧憬,文字中更是透著果敢堅韌的氣質。
指導老師 孫海玲
本文來自【三秦都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