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電視劇、京味電視劇大全
《四世同堂》,1985年。看過這部劇的,現在差不多都在40歲以上,很多年輕人只是聽說而沒有看過,或者看過多年后黃磊、蔣勤勤的版本。兩相比較,這部老版要經典很多。現在看這部劇,畫面已經破損不堪,不過要盤點京味兒電視劇,它是不容錯過的。
這部劇根據老舍原著改編,林汝為編劇執導,邵華、鄭邦玉、李維康,周國治、李婉芬等演員出演,是多產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最早叫響的一部劇。不管是編劇、表演,這部劇都堪稱經典。另外老藝人駱玉笙演唱的那首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現在聽來還是悲憤有力。
《渴望》,1990年。現在看來,這部長達50集的電視劇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九十年代初,它是絕對引發萬人空巷的劇集,劉慧芳、宋大成、王滬生的故事被那么多老百姓津津樂道,關于人性的善惡和無奈也成為社會爭議的熱點。
從《渴望》演員來說,其實扮演慧芳的凱麗并不是北京人,因此說話北京味兒并不濃,倒是其中的劉大媽說話最老北京,不管快言快語的臺詞還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都是老北京的味道。
表現北京人生活的京味兒電視劇,在八九十年代曾經精品頻出,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不妨來盤點一下那些經典的北京風味電視劇。這是《編輯部的故事》,1991年。劇中三個主要人物都北京味道濃厚,李東寶、戈玲和余德利。
《編輯部的故事》中,葛優扮演的李東寶就不用說了,正是在劇中的表演,讓他其后成為馮小剛的御用男主,演繹出一個接一個北京男形象,就說侯耀華扮演的余德利,那也絕對是中國電視劇史上一個經典人物。
《過把癮》,1994年。這是中國最早的偶像劇,那時候的王志文和江珊絕對是很多年輕觀眾心目中的偶像。按理說他們兩人都不是北京人,但由于表演到位,尤其是劇本寫得有味道,兩個人還是贏得了觀眾最大的信賴。
《過把癮》只有八集,最早一輪播出安排在深夜,按理說那時候中國老百姓睡得都早,基本沒有什么夜生活,但這部低調出爐的劇還是火了,尤其王志文從此一發不可收。
《我愛我家》,1994年。這是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由于英達是北京人,對北京人的生活最熟悉,編劇梁左也是從胡同里長大的人,對這方面題材也最為拿手,于是這部劇就瞄準了北京三世同堂的日常生活。
從《我愛我家》演員來看,宋丹丹、楊立新、梁天、關凌也都是北京人,尤其是宋丹丹,在話劇舞臺上演過很多北京人角色,對人物狀態的把握非常準確。來客串的明星也有包括北京人藝老演員在內的很多北京演員,因此這部作品的北京味道也非常濃厚。
《無悔追蹤》,1995年。其實這是一部諜戰劇,但創作者并不因為它的題材本身吸引人,就忽視了對人物的細致刻畫。恰恰相反,這部劇中的各種北京市井人物,都刻畫得細致入微,哪怕是街頭開飯館的,開理發店的,一個個北京風情小人物也都富有性格,說話辦事讓人印象深刻。
王志文扮演知識分子,說話辦事北京風味不算太濃,另一位主演劉佩琦本人就是北京人,尤其編劇又為他寫了那么多的妙趣橫生的北京土話,從他嘴里說出來就那么恰如其分。
《小井胡同》,1996年。與《無悔追蹤》的年代感相似,這部劇也充滿者長久年代的滄桑感,講述了北京南城的一條小胡同中的幾十個普通市民,從解放前到其后30多年里命運的沉浮,陳寶國、王姬、謝鋼等北京演員擔任主演。
最早看到《小井胡同》充滿京味京腔的觀眾,以為這是老舍的作品,其實它的編劇是李龍云。像老舍一樣,李云龍對北京文化也有透徹的領悟,對北京民俗有深入了解,因此劇中人物才那么幽默好玩兒,韻味獨到。
《夢開始的地方》,1999年。這是一部很有情懷的劇,導演是后來執導出《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的葉京。和王朔一樣,葉京也是北京大院子弟,對于過去的環境和生活充滿眷戀,于是自傳體般拍出了這部劇。劇中演員包括李雪健、張涵予、陶虹、丁志誠、劉蓓、傅彪,都是出演京味劇的出色演員。
《夢開始的地方》中的少男少女們少年不知愁滋味,追逐于北京什剎海冰場,酣暢在莫斯科餐廳,逐步走入社會,走向百態人生。
《一年又一年》,1999年。這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電視劇,就像后來鄭曉龍拍攝的《金婚》一樣,用一集表現一年的內容。
《一年又一年》中,從1978年開始,一年一年翻過來,從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切入,大背景則是一些國家大事,比如知青返城、恢復高考、下海經商、出國熱潮、下崗再就業,包羅萬象。非常巧妙的是,劇中的父親是一位電影院放映員,觀眾可以通過當年放映的片子,回想起那個又遠又近的時代。
《大宅門》,2001年。一部中心云集的大制作高清劇集,與此前大部分北京風味劇不同,它表現故事更為久遠,而且劇中人物并非原來的小人物,而都是非富即貴的比較大的人物。但由于人物性格突出,尤其請來的演員表演精湛,在當年掀起收視熱潮,而后又拍出幾部續集。
《大宅門》導演郭寶昌與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交情深厚,因此這部劇除了陳寶國、斯琴高娃等演員,還請來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助演,陣容空前。
《空鏡子》,2002年。這是導演楊亞洲的成名作,多年之后再看還是充滿人情味道。從表演來看,許亞軍的戲北京味道最濃,陶虹盡管并非北京人,但她從出道就開始出演北京劇,因此對北京人物的把握越來越嫻熟。
《空鏡子》中他們住的那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還有每天經過的白塔寺胡同,以及街上公交電車的車來車往,都是北京的獨特味道,冬天的味道。
《五月槐花香》還有民俗方面的顧問,那就是后來名聲大噪的馬未都。全劇表現出的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沉浮,讓人感嘆。
《五月槐花香》,2004年。全劇表現的是老北京琉璃廠一帶的故事,盡管張國立、王剛、張鐵林、苗圃等幾位主演并不都是北京人,但由于編劇鄒靜之所寫的人物都非常符合老北京人的性格,因此這部劇一亮相,還是吸引力很多觀眾的眼光。
《動什么,別動感情》。這是京味兒女作家趙趙的編劇作品,主演是陶虹、張涵予、李乃文、代樂樂等演員。
《動什么,別動感情》挑選的演員,說起話來北京味兒都特別濃,尤其博得年輕觀眾的喜歡。編劇趙趙是那時候的女王朔,寫出的臺詞又逗又狠,劇中的很多金句,后來也從很多觀眾的口中說出。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2006年。又是一部葉京的作品,它沒有能在衛視播出,大部分人看到它都是通過DVD碟片。比起《夢開始的地方》,它講的故事更完整,也更殘酷。
佟大為、文章和白百何通過《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被更多觀眾記住,后來開始大放異彩。 京味電視劇表現小人物的故事居多,他們有著老北京人的熱情隨和,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有著各種小缺點,但大都是可親可愛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