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誠忠堂;誠忠堂 電視劇
《誠忠堂》劇照。來源:東方IC
2018年7月1日,舉國同慶中國誕生的特別日子里,40集電視連續劇《誠忠堂》在央視八頻道黃金時段開播。
從《喬家大院》的誕生,到根據長篇小說《喬家大院》第二部改編的《誠忠堂》的播出,整整跨越了12年。12年一個輪回,一株小樹足以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嬰兒也變成了風華正茂的少年。如今《誠忠堂》橫空出世,是對喬家大院形象的再一次升華,是一次腳步堅定的嘗試和探索,更是晉中和祁縣在文化旅游事業中邁出的一大步。
這些年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述說;有太多太多的人,為祁縣以及喬家大院奠定了文旅發展的宏偉藍圖,只有當我們走近他們,你才能了解到他們是如何像《誠忠堂》里的主人公一樣,為國為家,孜孜以求。
祁縣人的念念不忘和堅持
《誠忠堂》最終搬上熒屏,除了祁縣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編劇朱秀海、總制片人孟凡耀的努力,還和廣大祁縣人和喬家大院工作人員的堅守堅持有著很大關系。有時候,孟凡耀會開玩笑地說,“我們是心甘情愿地為祁縣打工啊!”這份心甘情愿,飽含著兩人對祁縣和祁縣人一件事堅持做到底的認可,以及與喬家大院深厚的情誼。
自《喬家大院》第一部播出后,很多人到祁縣喬家大院旅游,總會問一個問題,“喬家大院多會兒拍續集?”從那時起,祁縣很多人都動了心思,覺得應該趁熱打鐵,出個續集。但當時,編劇朱秀海不這么認為,“我寫作最不喜歡寫續集,尤其是你沒想好寫什么的時候,如果單純為了湊熱度去搞創作,太不負責任。”這是朱秀海的創作原則,也是那一代人的做人原則。就像總制片人孟凡耀 一樣,為了打磨出精品,為了嚴格控制劇組的開支,就連5塊錢,還要經過仔細審批后才簽字,他希望能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用在電視劇的創作中去。關于第二部的事情,孟凡耀也希望能等一等。
不過,誰也沒想到,“等一等”,這一等會是12年之久。
人這種生物,特別講究感情。《喬家大院》拍攝結束后,祁縣人就把朱秀海和孟凡耀當成了“貴賓”,當成了“自家人”。只要有人去北京,總會去拜訪這兩位藝術家,憶往昔想未來,嘴里也總會提到喬家大院。去的最多的,是喬家大院所在的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原館長王正前。王正前每年雷打不動,去北京拜訪朱秀海兩次,讓朱秀海很感動,“王館長這種老友之間的問候,反而讓我有些動心,是不是該寫第二部了?
可以說,當《誠忠堂》三個字在熒屏上熠熠生輝時,也是諸多祁縣人堅守和念想的結果。
于是,在第一部播出3年后,朱秀海又到了喬家大院,試圖尋找靈感和素材。他記得特別清楚,那回去山西,逛的最多的是新華書店,“當時喬家大院的工作人員領我專門去了太原最大的新華書店,讓我挑書,看看哪些跟喬家大院有關系。最后,我買了《中國近代經濟史》和《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兩套書,一共10本,總計40多萬字。回到家里我就看,經濟史里面有十分之一的內容都是在講晉商,而且講得非常準確和到位,這為我續寫喬家大院提供了很多的靈感和素材。”
在很多場合中,朱秀海都提倡讀者要讀書,而他也是這么做的。除了通讀了《中國近代經濟史》外,他還讀了《山西現代史》,大量汲取了與晉商有關的故事和史料。也是在偶然中他發現,山西省委第一次會議就是在喬家堡召開的。
“你如果不走近晉商,你真的不知道他們是如此偉大。我也是讀了書之后才明白,晉商在革命歷史節點中的價值。很多人都不知道,喬家的傳人們,當年為了配合革命黨鬧革命,能自己搶自己家的銀子。晚年,喬家第五代傳人喬映霞被精神病患折磨得厲害,但是在翻舊賬的時候,發現他當年做生意的時候還欠南京某個商戶銀子,于是就把自己的宅子賣了還賬,也由此結束了喬家所建立的商業帝國。”
朱秀海開始動筆了,他知道自己該怎么寫了,而且主題和第一部截然不同——除了解答大家看完第一部劇最為關注的“喬家后人后來怎么樣?喬家的銀子哪里去了”外,他把喬家放在更宏闊的場景下:晉商在辛亥革命期間以商救國,胸懷天下的情懷,以及跌宕起伏的命運……
心血和艱辛凝結成經典
著名制片人孟凡耀,在影視制作行業內大名鼎鼎,他應該說是《喬家大院》和《誠忠堂》的“靈魂人物”。兩部作品能成功推出,直至在央視播出,他在背后付出了巨大努力。2018年6月26日,該劇幾位主創在北京跟眾多影評人暢談《誠忠堂》,說到拍攝《喬家大院》時的艱辛往事,其中最讓人感慨的就是喬家大院的改名風波。已經過去12年,往事歷歷,依然讓人聽得唏噓感慨。
當年,孟凡耀是揣著《喬家大院》的劇本找到祁縣、找到喬家大院博物館的。作為一部反映晉商題材的影視作品,該劇被取名為《晉商之魂》。當原博物館館長王正前聽完整個劇本大綱后,只說了一句話,“電視劇名能改成《喬家大院》就好了”。
就是這么一句話,孟凡耀和祁縣各方負責人踏上了為電視劇改名之路。他們反復跟相關部門溝通,尤其是在寒冬臘月里,蹲在相關部門門口,等著見負責人的畫面,只能用“慘”來形容,繚繞,一根接一根,軍大衣包裹下的凡身肉體飽受饑寒交迫,路過的人們都以為遇到的是討薪的農民工。最終,與喬家大院景區同名的電視劇《喬家大院》成功亮相熒屏,成為經典之作。
或許,你還不知道,當時《喬家大院》第一部開拍時,正值正月初二,導演胡玫考慮到中國人“正月里面不剃頭”的傳統習俗,擔心在祁縣當地找不到能扮演清朝民眾的群眾演員。然而,為了不耽誤劇組開機,喬家大院博物館的男性工作人員齊刷刷剃了光頭。這樣一批“喬家人”身先士卒,及時推進了電視劇的拍攝,也感動著劇組。
就是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感動,讓孟凡耀和祁縣、和喬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誠忠堂》拍攝完成后,他三番四次地送審,跟央視對接,希望該劇能闊別12年后,以全新形象再度講述山西晉商故事,“這就是喬家大院帶給我的文化自信。這些年出國,我問了很多華人,大部分都看過《喬家大院》,所以我覺得這部作品講述的不僅僅是喬家,是祁縣,更多的是講述山西的晉商,中國的晉商。”孟凡耀說。
人們算過一筆賬,央視一套一年播出電視劇12部左右,央視八套一年能播出20多部,而全國一年盛產上千部電視劇。所以,《誠忠堂》能在央視八套順利播出,劇作的質量過硬和其間的努力可想而知。
記者在北京采訪時,孟凡耀非常感慨地說,《誠忠堂》能面世,絕對不是偶然的,這部劇凝聚著主創人員和劇組的心血,更凝聚了祁縣黨委和政府的心血,凝聚了祁縣人和喬家大院人的心血,“否則不可能走到今天”。他向記者講到一個細節:2016年他因拍攝《誠忠堂》再度與喬家大院續緣時,開機儀式上祁縣領導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非常讓人動容!而且祁縣老百姓聽說又來喬家拍戲,那種高興勁啊,他們爭相自發為演職人員送水送吃的,在別的地方我還真沒遇到過”!
“拍完《誠忠堂》后,我是扎扎實實把祁縣當成了自己的家了,某種程度上,我就是‘喬家人’!”孟凡耀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