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楊家將電視劇,1983版楊家將電視劇全集在線觀看
古裝劇的嘔心之作,91版《楊家將》誰還記得?
在中國電視劇史上,有三位拍攝古裝劇的大咖,被影視界稱為“三林”,即王扶林、陳家林、張紹林,如今他們的許多作品已成為我國電視劇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經典,為中國電視劇事業的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優秀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電視觀眾,伴隨著成長的歲月,歷久彌新。今天我們暫不提王扶林和陳家林,單說張紹林導演的古裝歷史劇《楊家將》。
《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千百年來以小說、戲曲、評書的形式傳播甚廣,楊家兒郎舍身報國的忠肝義膽感人至深。1983年山西電視臺拍攝了3集電視劇《楊家將》,由于年代久遠,看過的觀眾不多,也沒有什么影響;1985年香港TVB臺拍攝了6集電視劇《楊家將》,全明星陣容,這部劇給人的印象就是數星星,劇情及演繹較為粗糙。直到1991年張紹林版的《楊家將》出現,才算有了一部真正意義上,比較全面、客觀地展現楊家將血灑疆場忠君報國的電視連續劇。
90年代初,是中國電視劇進入快車道飛速發展的開始,各類題材的優秀電視劇逐漸增多,電視機的普及率也在迅猛發展。1991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32集大型古裝歷史劇《楊家將》,劇中全景式地為觀眾展現了北宋年間的風云變幻和歷史風貌,再現了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以及楊家滿門忠烈為國捐軀的悲壯。這部劇之所以引起巨大轟動,主要原因就是高度還原了北宋時期的政治、軍事、風土民情及社會面貌,也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該劇還獲得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飛天獎”的三等獎。筆者現從幾個方面對這部電視劇逐一作一評論,希望大家共同參與討論,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求批評指正。
縱觀整個宋朝歷史,從北宋時期,遼國和西夏就不斷侵犯中原,再到南宋時期金國南下,擄走“二帝”等等,戰爭連年不斷,百姓生靈涂炭。《楊家將》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后,大宋江山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情況下,遼國太后蕭銀宗就指揮千軍萬馬虎狼之師殺向中原,電視劇的開篇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展現古裝戰爭劇,首先就需要宏大的場景和戰爭的規模,這是吸引觀眾的重點。《楊家將》攝制組在還原古戰場方面做的很好,沙場的混戰,尸橫遍野的大地,刀槍、盾牌、旌旗隨處可見,茍延殘喘的戰馬在狼煙滾滾的映襯下都給人以真實的震撼。導演張紹林是攝影出身,即使做了導演,他也要親自掌鏡,將冷兵器時代戰場的殺戮、血腥、殘忍呈現給觀眾。戰爭戲很多,但劇組不吝嗇人員、車馬,無論是戰場廝殺攻城奪隘還是部隊行軍,宏大的場景都能襯托戰爭的殘酷和震撼,浩浩蕩蕩的壯觀場景意義非凡,也確實體現了編導們的獨具匠心,這在之前的古裝劇里很難體現。
拍攝古裝劇的最大難點就在于服裝的設計和道具的還原,因為古裝劇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就是通過服裝看歷史。我們在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人物的服飾穿戴與印象中的形象十分吻合,尤其是盔甲戰袍或者兵器盾牌,無論宋朝將士還是遼國將士,似乎都與我們小時候看的連環畫或書里的繡像很相像,這就是與傳統的有機結合。比如宋朝皇帝與文武百官的服飾和不同顏色;北方遼國將帥的民族服飾;楊家將七郎八虎的服裝象征著人物的性格命運;佘太君與兒媳們不同的裝束和顏色等都是經過精心考究的。所以說,在服裝設計上就很貼近觀眾的審美觀,既鮮艷又淳樸,既貼近史實又符合傳統。
在化妝上也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浴血奮戰在疆場的將士們滿臉的灰暗、血紅的眼睛、干裂的嘴唇,透著滄桑和悲涼;女角色們個個漂亮,但她們的妝容既美麗又淳樸,不像如今一些古裝劇那樣,妖艷多姿扭扭捏捏,看不到一點古人的影子。
道具也是編導們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從戰場上的刀槍劍戟馬車號角到皇宮相府的家什陳設都突出了對歷史的尊重。劇中女性角色較多,她們的妝容頭飾鮮艷奪目各有不同,宋朝和遼國女性在頭飾的佩戴上體現出了民族特色,這需要編導們精雕細琢。對于室內復古的各種道具陳設,最能突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該劇篇幅宏大,人物眾多,在選角上也體現了編導們的獨具慧眼。楊繼業的飾演者李志毅曾在86版《西游記》里飾演被冤枉的和尚,后來又在央視版《水滸傳》里飾演宿太尉,他的古裝造型十分符合歷史人物,當然,演技是最重要的。李志毅飾演的楊繼業,尤其是兵敗被困的最后一幕,滿頭的白發和胡須,當時就覺得這是從連環畫里走下來的人物。
楊家七郎八虎個個形象飽滿個性鮮明,尤其是戲份較多的楊六郎和楊七郎給人印象深刻,雖然經歷了換演員,但是沒有影響人物的塑造和觀眾的印象,感覺就應該是這樣的。
《楊家將》里佘太君這個重要角色的戲份貫穿始終,一共用了三個演員,分別飾演青年、中年和老年。她們三人的更換絲毫沒有違和感,甚至很多觀眾沒有看出來,很自然地從青年過度到老年。三個人對佘太君的塑造都極為成功:美麗、剛毅、沉穩,不得不佩服導演選角的準確。
穆桂英、柴郡主、杜金娥、楊排風、八姐九妹等角色給觀眾展現了巾幗英雄的風采,美貌而不失端莊和英氣,她們的顏值和演技是今天一些女演員無法逾越的。給人印象深刻的是杜金娥哭楊七郎的一場戲,真可謂是聲淚俱下。當看到婆婆佘太君在院子里站著的時候,哭著跑過去撲向佘太君,快到近前時跪著滑了過去,既沒有替身也沒有切換鏡頭,完全一個人完成,那場景看了使人潸然淚下。
另外還有宋太宗、寇準、潘仁美、呼延贊、蕭銀宗、王強等角色的塑造和演繹也十分到位,換了今天全都是老戲骨,可惜整部劇沒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大明星,全部是一群默默無聞的實力派,把精湛的藝術留給了角色,成就了經典的《楊家將》。
該劇長達32集,屬于大型長篇電視連續劇,盡管每集的時間壓縮在了30多分鐘,但每一集的故事既獨立又前后照應。從楊繼業的歸順大宋到七郎八虎勇闖幽州的灘血戰;從楊繼業在李陵碑的殉國到潘楊案的審判;從大破天門陣再到十二寡婦征西等,故事的發展在敘事結構上絲絲入扣,沒有多余的鏡頭拖泥帶水。整個的劇情發展在時間上跨度是非常大的,直到劇終,楊家經歷了4代人,但故事在敘述上環環相扣跌宕起伏,展現了楊家將幾代人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
《楊家將》的故事不單單是戰場上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還有宋朝皇室的政治斗爭權利更替,也有忠奸兩派的明爭暗斗,有楊家滿門的悲歡離合,也有敵我之間的兒女情長,正是有了這些內容,使故事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敘事結構更加充實。
電視劇《楊家將》是導演張紹林第一次執導古裝劇,當時由于資金問題,整個實景拍攝全部在山西省完成。當時還沒有影視城,取景地全靠山西省境內的一些古建筑,劇中的幽州城墻很明顯使用的是一座年代久遠破敗不堪的舊城墻,但這樣恰好符合劇情因為連年征戰導致部分城墻損毀的景象,給人一種蒼涼、蕭瑟的悲壯感。這部劇是張紹林的古裝處女作,也是當年意氣風發時的嘔心之作,說實話,這部劇從人物塑造、服裝道具、攝影剪輯、戰爭場景、武打設計等方面都超越了4年后的《三國演義》,盡管張紹林靠此劇走進了中央電視臺,并擔任了《三國演義》第4部的拍攝任務,但總體來看不如《楊家將》更能發揮他的長處和風格,畢竟《三國演義》由6個導演組成,整體的藝術風格還是要求一脈相承的。不過98版的《水滸傳》成就了張紹林的藝術巔峰,也因此躋身于國家一級導演行列。
《楊家將》影視作品有很多,最原汁原味的還屬1991年這部
在各種歷史小說中,人們印象中軍事比較弱的北宋一朝卻演繹出最多的武將世家系列小說,《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種家將》,這還沒算南宋的岳家軍。其中最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無疑是《楊家將》。
《楊家將》在正史上是存在的,但其演義版本更多,后人就用這諸多版本的小說和話本改編拍攝了很多影視劇,尤其是香港TVB曾經出動一大票著名美女演員出演楊門女將。但在筆者眼中,最具有經典意義的則是一部沒有著名演員加盟的電視劇,這就是1991年由山西電視臺投拍,著名導演張紹林加盟制作的《楊家將》。
這部《楊家將》里演員眾多,光天波楊府就幾十個人了,諸多演員里真正比較有名氣的大概就是飾演老年蕭太后的周賢珍了,她在《紅樓夢》里出演了王夫人。其他演員雖說有幾個比較臉熟的,比如飾演寇準的馬昌鈺,其余大部分演員都是在國內沒有什么名氣的。但恰恰就是這部沒有星味兒的作品卻成為了最經典的《楊家將》。
一. 劇本改編出色
《楊家將》版本眾多,對于劇本創作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改太多或者改太偏都會成為敗筆,完全按照歷史或者演義拍更是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本劇劇本改編相當出色,尤其是結尾。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結尾非常重要,一個好的結尾能挽救一部不怎樣的作品,一個爛結尾也能毀掉一部優秀影視劇(比如《那年花開月正圓》和《喬家大院》)
《楊家將》的結尾改動較大但非常震撼,楊家全部男人戰死,為了挽救窮途末路的局勢,楊家十二女將征西,皇帝率文武百官長街跪送,這一幕本就已經很悲涼了。
末尾,天波楊府只剩下一個老管家楊洪和年少的楊文廣,楊文廣扒住大門目送楊家最后一批成年人奔赴戰場,楊洪哄著楊家最后一個男丁回府。
大門關閉,天波楊府依舊巍然屹立。
這個結尾設計筆者給它打滿分,悲壯、震撼和蒼涼讓人五味雜陳。
二、無奈之下的驚喜
這個無奈指的是劇組的資金問題,我們從《楊家將》的各種資料和電視劇成品中能感受到本劇投資肯定不大。但在這種條件下,劇組重點打造了一種氣氛而不是場面,而且這個打造很成功。
《楊家將》嚴格來說應該是一幕悲劇,不光是楊家滿門為國而死的忠烈,本劇中還著重描寫了楊家遭受的幾次委屈,潘仁美、王欽多次陷害楊家,天波楊府也屢遭厄運。整部電視劇很多時候看起來讓觀眾很憋屈,這種情況下導演對各種蒼涼場景的運用和悲涼氣氛的渲染就很到位。
應該說本劇在場景道具等方面的設計還是非常符合本劇的悲情基調的,這樣一來反而讓劣勢化成了優勢。
三、非著名演員同樣出彩
筆者前面說了,《楊家將》中就沒有幾個知名演員加盟,但要論演技,本劇幾乎所有演員都相當出色,哪怕是穆桂英身邊的一個穆瓜都非常有戲。
本劇導演在人員使用上也比較有心,他沒有讓一個演員將一個角色從頭演到尾,像蕭太后和佘太君都有老中青三個演員出演,這一點在很多電視劇中倒不多見。
難能可貴的是不論是飾演蕭太后蕭銀宗的三個演員還是出演佘太君的三個演員,她們的演技都相當了得,尤其是蕭銀宗,本劇中她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反派,睿智、成熟、大氣,和被塑造成昏庸形象的宋太宗和宋真宗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還要說一下飾演楊門女將的女演員們,她們雖為武將,但在本劇中每一個不論是顏值還是演技都很在線,哪怕是一個燒火丫頭楊排風都非常有戲。
如果單論顏值的話,遼國二公主和楊八姐、杜金娥等人更是相當驚艷,女裝明艷動人,戎裝又英姿颯爽。可惜這么好的條件都沒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遺憾。
四、經典場景讓人難忘
要說本版《楊家將》中最讓人震撼的幾個片段,除了結尾之外,那就要屬灘之戰了。這一戰給筆者留下的印象甚至要遠超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大郎楊延平假扮皇帝,被遼兵用圍攻而死,那戳人到半空的場景甚是震撼。
二郎楊延定假扮八王,為了救出眾人獨力支撐城門最后被城門夾死。
三郎楊延安在亂軍中被馬踏而死。
楊四郎和楊八郎被俘,楊五郎出家,兄弟八人出戰只有兩人回歸。這個片段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戲份,但導演從細節入手讓每一個楊家將的戰死畫面都觸目驚心,可謂用心之作。
此外就是兩狼山之戰,楊繼業撞死李陵碑,楊七郎被潘仁美亂箭射死片段,讓人心中無比塊壘。
1991年的《楊家將》并不是歷史正劇,應該也屬于歷史演義電視劇的范圍,但在主創人員和演員們的努力下,本劇卻拍出了歷史正劇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堪稱歷史演義電視劇中的經典之作。
《楊家將》最終獲得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三等獎,導演之一張紹林也也由此得到了導演大制作《水滸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