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抗日電視劇 十大真實的抗日電視劇
備受歡迎的10部抗戰劇,《雪豹》第六,《亮劍》只能排第二
2018年,日本人巖田宇伯出版了一本《中國抗日神劇讀本:出乎意料的反日·愛國喜劇》。
全書搜羅了21部“抗日神劇”,678集,時長30180分,從各方面詳細解讀,不,是吐槽了劇情。
例如著名的“手撕鬼子”:
口含鐵球就能發射炮彈:
還有抗戰時期,竟然能開海天盛筵等。
明明是一段血淚史,可日本人卻在其中看到了搞笑和滑稽,真是讓人諷刺。
難道抗戰劇真的如此不堪嗎?
其實不然,過去20多年里,內地涌現了不少優秀的抗戰劇,無論是思想內核、人物塑造、劇情設定都異常精彩。
今天就來講備受歡迎的10部抗日劇,沒有雷人,都是經典。
《我的特一營》又名《齊魯英雄傳》,是少有以國軍為主角的抗戰劇。
1938年,臺兒莊戰役前夕,國軍軍長廖光義不戰而退,屬下的特一營憤而出走,在營長周天翼的帶領下,與日軍展開了頑強不屈的抗爭。
周天翼是典型的“李云龍式”人物,人稱“周瘋子”,為了打鬼子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顧。不過劇中沒有突出孤膽英雄,而是圍繞了特一營的兄弟情和寧死不屈展開。
隨著劇情的推進,特一營的生死兄弟們一個個倒下,尤其是最后一集,只剩下一個被炸掉一只手,還在頑強舉著國旗的孩子,簡直讓人淚目。
有多人評論,看一集哭一集,特別是配合主題曲:鐵打的漢子直愣愣,沒有淚水咱只有命。眼淚根本就止不住。
當然,該劇也有槽點,日軍的普通話實在太標準,常常讓人出戲,不過瑕不掩瑜,依然是經典。
壯士出川,氣壯山河。
抗戰期間,四川貢獻了全國30%的賦稅,有300多萬人出征,戰死沙場65萬人,居全國之首,可以說“無川不成軍”。
川軍死字旗
可是很少有電視劇展現川軍,直到《壯士出川》的出現。
故事開頭就很震撼,上來直接開始淞滬會戰,而且全員犧牲,將川軍的慘痛傷亡渲染得淋漓盡致。
最后的結局更是催淚,一個老爺子半夜聽到有小兵敲門,說想吃他煮的元宵,老爺子趕緊煮好元宵端出門,結果外面空蕩蕩一個人沒有,恍惚間,他似乎看到了當年一群嘻嘻哈哈出川的士兵。
可是,他們一個都沒有回來。
無聲勝有聲,情緒瞬間拉滿。
該劇由花箐導演,2009年立項,前后經過4年的籌拍,采訪了40多位幸存的老兵,盡可能還原歷史,全劇70%都在打仗,34場戰役都是根據真實整編,堪稱一部紀實戰爭片。
為了打造群像感覺,避免光輝效應,全劇沒有采用一個明星,全都是三線演員飾演。而且也沒有過度美化川軍,開頭抽大煙,信奉袍哥文化,三教九流沒有紀律比比皆是。
可是到了關鍵時候,他們絕不含糊。老河口戰役中,明明可以退出,但所有人都選擇留了下來,哪怕最后全部陣亡,因為沒有國哪來家。
如果想感受川軍的熱血和不屈,《壯士出川》絕對是部好劇。
郭靖宇的劇歷來都兩極分化,老年人視為神劇,年輕人則稱之為糟粕。
《打狗棍》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子飾演的“戴天理”無意中得到打狗棍,成了桿子幫的龍頭老大,抗戰爆發后,在民族大義面前,戴天理果斷放棄家仇,積極組建義軍共同抗日。
郭靖宇最聰明的地方,就是總能把“忠孝節義”這些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通過不斷的矛盾沖突,配合背景音樂,讓人跟著跌宕起伏,忍不住拍案叫絕。
人物塑造也極其有情有義,戴天理錚錚鐵布,宛如喬峰在世;素芝雖然大字不識,可是深明大義;全程高光的二丫則外柔內剛,極為討喜。此外各種配角也相當驚艷。
雖然劇情經不起推敲,可是三觀極正,格局龐大,不失為一部爽劇。
《小兵張嘎》改編自徐光耀的同名小說,1963年就被搬上了熒幕,不過觀眾最熟悉的,還是2004年,由謝孟偉主演的電視劇版。
該劇最大的特色,就是化悲痛為力量,通過喜劇的方式,來反襯戰爭的殘酷。
4個小主角都遭到過日本人的迫害,嘎子和英子的爺爺奶奶被殘害,佟樂和胖墩被日本人逼著干活。
面對壓迫,他們選擇了奮勇反擊,最終變成機智勇敢的小戰士。
如今多年過去了,幾個小主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昔日濃眉大眼、虎頭虎腦的嘎子,如今變成了直播買酒的主播;留著“漢奸頭”,膽小又講義氣的佟樂,成了“猴式演技”的代表;活潑好動,水性一流的英子,卻因為顏值不佳,始終不溫不火;而胖墩早已消失不見。
《雪豹》改編自網絡小說《特戰先驅》。
講的是富家子弟周文,為了反抗日本人的壓迫,化身為周衛國投身軍校,畢業后組建特種部隊,與日軍頑強斗爭的故事。
既然是網文改編,當然突出的就是一個爽字,甚至有網友吐槽,干脆改名為《衛國無敵》。
雖然個人英雄主義濃厚,不過在文章的出色表演下,倒也極其出彩,富家子弟的痞氣,熱血男兒的豪氣,敢愛敢恨的霸氣,以及沉著應戰的英氣,都刻畫的異常生動。
劇情上,盡管沒有逃過主流抗日劇的俗套,將鬼子設定的又蠢又呆,可是轉折處異常順滑,總之讓人又爽又感動。
《民兵葛二蛋》是黃渤在電視圈里的高光之作,當年一度達到了霸屏的地步。
該劇有點像抗戰版《士兵突擊》,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因為不同的選擇,最終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結局。
鬼子屠村之后,黃渤飾演的葛二蛋加入了八路軍,盡管看上去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整天就知道吹牛、偷懶,可是心地善良,深明大義,最終從民兵成長為英勇的紅軍戰士。
而高虎飾演的麥子,本性善良,妥妥的正派人設,可惜為了保命,卻加入了日偽軍,甚至還做了隊長,最終不得不在戰場上兵戎相見。
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選角眼光,大概也只有黃渤,才能演出那種“面帶豬相、內心嘹亮“的矛盾感。
此外,劇中的方言臺詞也加分不少,雖然略顯粗俗,可是極為接地氣,憑空生出不少親近感。
黃海波出事之后,每年都有粉絲呼吁他復出,主要是“李大本事”太難忘。
和葛二蛋一樣,李大本事也是“非典型英雄”,出門全靠一張嘴,能把好腿給忽悠瘸了。
開局就忽悠了一幫雜牌軍,靠著戲文里的故事,活學活用打了不少勝仗,幫上級部隊成功轉移,破除鬼子的細菌戰,收服“九路軍”等。
李大本事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得一個正式番號,只可惜,最后全員打光了,都沒有得到。
最終,中華民族成了他們的番號,永不磨滅。
該劇的設定非常有意思,前期以喜劇吸引觀眾,然后慢慢轉為悲劇,真可謂“前面笑著看,后面哭著看”。
《永不磨滅的番號》評分很高,可是也有很多吐槽的地方,例如幾位主角都是神,百發百中,感覺神像不要錢一樣。
李大本事的光環也太大,明明沒啥文化,卻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
不過相對于其他神劇,它已經足夠克制,偶爾開開金手指也能原諒。
《歷史的天空》應該是最被忽略的好劇,改編自徐貴祥的同名小說。
講述了姜大牙陰差陽錯投入新四軍,在戰爭的洗禮下,從匹夫之勇的莽漢,逐漸成長為足智多謀的軍官。
該劇和《亮劍》一樣,都是2004年前后拍攝,主角都很有個性,可是網上的評價卻兩極分化嚴重,有人覺得《亮劍》是神劇,《歷史》完全比不上,有人則認為恰恰相反。
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兩部劇選取的角度不同。
《歷史的天空》主要以政治斗爭,權利抗衡為主,對文戲的刻畫非常深入,對武戲則敷衍了事,戰場場面都是淺嘗輒止。
雖然更有深度,但因為太嚴肅,觀眾并沒有耐心看。
如果對權利斗爭感興趣的,強烈推薦看看。
相對于《歷史的天空》,《亮劍》就非常通俗。
全劇不乏李云龍的各種金句和表情包,尤其是那句:“二營長,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拉來”,總讓人會心一笑。
除了李云龍,其他角色塑造得也極其出彩。
死得不明不白的和尚,成了大家永遠的意難平。
溫文儒雅、深明大義,與李云龍惺惺相惜,卻不得不做敵人的國軍將領楚云飛。
寧折不彎,眼睛容不得半點沙子的政委趙剛,還有好搭檔丁偉和孔捷,都讓人異常難忘。
除此之外,它的文戲和武戲刻畫得也非常生動,前面的戰爭場面讓人熱血沸騰,后面的上軍校的場景也忍俊不禁。
經典的作品,總是讓人一再回味,如今《亮劍》依然是妥妥的熱播劇。
《士兵突擊》爆紅之后,編劇蘭曉龍來到了緬甸邊境的松山,這里有一塊墓碑。
碑上沒有名字,可是碑下卻埋著8000多人,這是中國遠征軍在松山戰役的遺址。那一戰打得極其慘烈,日軍傷亡1250人,而國軍卻死了7763人。
蘭曉龍的大腦一下就懵了,他躺在草叢里,決定寫一部劇,一部“給活人看的關于死者的戲”。
于是就有《我的團長我的團》。
給活人看什么呢?是死者的生平,還是生活。
不,是死者值得我們敬重的東西,是對于生命的熱愛,是為什么選擇戰死。
所以他把視角瞄準了小人物,沒有李云龍式的光環,都是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戰士,是那些只能用數字的形式,存在于歷史中的人。
沒有慷慨激昂的大口號,只有那些不怕死,默默沖鋒的炮灰團。
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感情戲,只有一個個小人物鮮活而生動的生活。
抗戰劇很多,但真正拷問靈魂的卻很少,它可能不是一部典型的爽劇,卻是我心中的第一。
曾霸占老百姓電視熒幕的這幾部“抗日神劇”,瞧下有你看過的沒?
在前些年我國影視發展的過程中,抗日題材電視劇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激昂的民族情感,以及對于英雄主義的頌揚,贏得了老百姓的喜愛。特別是《亮劍》、《雪豹》等作品的大熱,仿佛一夜之間,電視屏幕上被各式各樣的抗日劇所占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題材的電視劇逐漸走上了偏離歷史史實的道路,誕生了一系列被觀眾戲稱為“抗日神劇”的作品,一幕幕夸張的畫面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列舉出以下六部,來看看你曾經看過幾部?
提及“抗日神劇”,《抗日奇俠》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一部。這部劇集試圖將武俠元素與抗日歷史相結合,卻最終呈現出了一種不倫不類的效果。劇中的手撕鬼子、輕功水上漂、小李飛鏢等場景,不僅顛覆了觀眾對于抗日戰爭的嚴肅認知,更讓人感到一種荒誕不經的喜劇效果。這種將武俠元素強行植入抗日劇中的做法,不僅未能增強劇集的觀賞性,反而讓觀眾感到困惑和不滿。
除了劇情的荒誕外,《抗日奇俠》在角色設定上也存在嚴重問題。劇中男女主角在緊張的戰場上頻繁談情說愛,嚴重損害了戰士們的英勇形象。抗戰時期的八路軍面臨著極其艱巨的挑戰,而影視劇作為傳播歷史的重要載體,卻未能充分考慮到年輕觀眾群體。這些未經歷過艱苦歲月的年輕人,可能會因此受到誤導,難以真正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精神。官方也對該劇提出了批評,指出其情節惡劣,罔顧客觀事實,不尊重歷史,嚴重貶低了戰士們的犧牲與奉獻。
《正者無敵》以虛構的馮天魁為主角,卻將許多真實歷史人物的事跡移植到了他身上。這種做法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更是對觀眾的一種誤導。例如,在歷史上的臺兒莊戰役中,藤縣保衛戰實際上是由川軍將領王銘章指揮的,但在劇中,這一榮譽卻被錯誤地賦予了馮天魁。這種對歷史事實的篡改,無疑是對歷史真相的一種歪曲。
此外,劇中對于薛岳將軍形象的塑造也備受爭議。原本在抗戰中屢建戰功的薛岳將軍,在劇中卻被描繪成了一個膽小、狹隘、只知內訌的負面角色。這種對歷史人物的歪曲,不僅損害了觀眾對于歷史的正確認知,更是對歷史人物的一種不敬。
在《一個鬼子不留》中,演員于震飾演了一個地道的鄉村莊稼漢莊繼宗。然而,劇中對于莊繼宗的戰斗能力進行了過于夸張的描繪。在第一集中,莊繼宗竟然能夠徒手擊退眾多敵人,這種情節被觀眾批評為過于虛假,簡直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此外,劇中還出現了各種奇奇怪怪的武器和戰斗方式,如彈弓、殺豬刀、飛針等,這些都被巧妙地運用在戰斗中,能夠輕易地消滅敵人。這種對戰斗情節的夸張處理,不僅未能增強劇集的觀賞性,反而讓觀眾感到一種不真實和荒誕。
《雷霆戰將》作為《亮劍3》的繼承者,本應該延續前作的經典和精彩。然而,該劇在播出后卻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和質疑。劇中角色個個衣著光鮮、大背頭、叼雪茄,仿佛置身于一場選美比賽中。更令人訝異的是,劇中八路軍獨立團團部竟是一棟豪華的歐式別墅,野戰醫院也呈現出異常整潔寬敞的景象。這種對歷史的嚴重偏離和扭曲,讓觀眾感到一種強烈的不適和反感。
此外,劇中女配角們穿著裙子和高跟鞋在戰場上救死扶傷,臉上始終保持著精致的妝容。這種對戰爭環境的刻意美化和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塑造,不僅未能增強劇集的觀賞性,反而讓觀眾感到一種對歷史和現實的逃避和忽視。直接點名批評了《雷霆戰將》的制作組,對其制作方向表示質疑,認為其未能真正理解和尊重歷史。
《槍神傳奇》以抗日戰爭時期為背景,講述了我軍兵工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研發武器的事跡。然而,劇中出現的一系列荒誕不經的情節和超乎尋常的槍法,讓觀眾感到一種強烈的不可信感。例如,所謂的“槍抖術”讓觀眾驚愕不已,男主角的竟能神奇地轉彎,劇中還一本正經地解釋了這種技術的原理。這種對物理定律的忽視和歪曲,讓觀眾感到一種對科學的褻瀆和侮辱。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男主角的槍法超乎尋常,彈無虛發,甚至能在遠達八百里的距離外精確命中目標。這種對英雄形象的過度美化和夸張處理,不僅未能增強劇集的觀賞性,反而讓觀眾感到一種對歷史和現實的逃避和歪曲。
《箭在弦上》以徐一航姐弟三人憑借祖傳神箭對抗日偽軍的故事為主線。然而,劇中女主角在被侮辱后突然爆發,僅憑弓箭在極短時間內射殺了十幾名持械大漢的情節,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爭議。這種對戰斗情節的過度夸張和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塑造,不僅未能增強劇集的觀賞性,反而讓觀眾感到一種對歷史和現實的逃避和忽視。
這些抗日神劇往往過度丑化敵人、美化我軍甚至出現一小隊人就能殲滅大量日軍的荒誕情節。這不僅扭曲了歷史事實更是對曾經奮勇抗敵的先烈們的不敬。諸如“褲襠藏雷”“拐彎”“槍打飛機”“手撕鬼子”等荒謬劇情無疑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這些劇集的存在不僅損害了觀眾對于歷史的正確認知更是對影視劇創作的一種誤導和歪曲。
而且這些神劇還以很高的頻率在大家的熒幕中循環播放,這些劇集以荒誕不經的劇情、離奇古怪的角色設定以及過度夸張的戰斗情節為特點,嚴重損害了觀眾對于歷史的正確認知和對英雄主義的頌揚。作為影視劇創作者應該尊重歷史、尊重觀眾、尊重藝術創作的規律,創作出真正具有觀賞性和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