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馥荔電視劇、王馥荔電視劇作品有哪些
央一大劇《永遠的戰友》致敬周恩來鄧穎超,神仙陣容包括劉勁唐國強達式常王馥荔…
央視一套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有著眼下難得的神仙陣容。
劉勁、黃薇、唐國強、馬曉偉、達式常、王馥荔、王靜……一看就是大劇、正劇的品相。
再看編劇,王朝柱曾以傳記電影《龍云與蔣介石》開啟了自己的編劇生涯。此后,《長征》《延安頌》《周恩來在重慶》《解放大西南》《辛亥革命》等劇,積累了豐厚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經驗。而導演也非等閑之輩,陸濤曾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副導演、《雍正王朝》執行導演、《長征》的導演,而遲旭、于長江的名下也分別寫著《尋路》《太行山上》《天涯浴血》《尋找鄧穎超》等作品。
匯集如此強大主創班底,只因這部劇的初衷即為致敬一對堅定而偉大的革命伴侶——周恩來和鄧穎超。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一生的革命伴侶,他們志同道合,為了共同的信仰而舍生忘死地執著追求,攜手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人生。
電視劇《永遠的戰友》題材厚重,氣勢恢宏。它以周恩來、鄧穎超的革命經歷為主線,以散文詩般的意蘊和激情敘事,藝術再現了周鄧及其戰友們從1926年到新中國建立前的輝煌革命歷程。1926年的中國充滿了動蕩,孫中山先生逝世后不久宋慶齡北上武漢籌備建都,隨即周恩來奉命秘密離開廣州轉往上海,此時已懷孕的鄧穎超和母親楊振德在廣州繼續地下工作,孩子卻在鄧穎超痛苦掙扎了三天三夜后因為難產夭折,當鄧穎超歷經艱險輾轉與周恩來在上海相會的時候,他們把這種刻骨銘心的痛苦化成了一種大愛,決定從此把全天下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用一生的能量去照亮他們的人生。
周恩來在前方與敵人斗爭,鄧穎超在后方做宣傳工作、婦女工作、救助難民、兒童,危險關頭他們經常擦肩而過,共同的信仰支撐他們無畏一切艱難險阻在革命的道路上繼續并肩前行。鄧穎超身患肺病,堅持工作,抱病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不但自己沒有被病魔打倒,還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染著周圍的病友,成為他們的朋友和精神支柱。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家國動亂、外寇入侵,多少有識之士流離失所、不知所措,周恩來和鄧穎超卻以寬大的心懷熱情地擁抱了他們,安撫他們的茫然,指引他們未來前進的方向,為祖國保護好每一份革命的力量。除此之外,周恩來和鄧穎超所到之處,總不忘發展文化事業,即使在戰亂時期,也經常組織文化藝術界的精英,開展文化活動,用藝術家的專業為革命抒發心聲、為人民歌唱舞蹈、為美好生活的希望繪畫藍圖。
戰亂不但沒有使革命者沉淪,反而激發出他們內心的吶喊,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藝作品,流傳至今。這也正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展示了像郭沫若、冼星海觀眾熟知的人物鮮為人知的故事,更揭密了像《黃河大合唱》這樣優秀作品誕生的來龍去脈。
電視劇《永遠的戰友》以"尋找"立戲魂,為今天的觀眾尋找留存于后的革命者的精神,尋找他們把一切奉獻給祖國的優秀品質,尋找先輩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革命信仰。
全劇滿懷崇敬之情表現了周恩來、鄧穎超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并以"特寫"的手法,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周總理與鄧穎超"革命伴侶公仆風范"的生活、情感與無私情懷,具有以往的影視作品沒有反映出來的一面。劇中還特別展現了周恩來的親密革命伴侶,20世紀中國婦女的杰出代表、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穎超同志大半生的革命生涯,把一位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革命者、在工作中獨當一面的知識女性、將全天下孤兒當作自己孩子的無私慈母、與丈夫為了共同信念同甘共苦、并肩戰斗的賢妻,生動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更加全面地展示一代偉人的崇高風范,劇中將首次展示鄧穎超諸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這位被人尊稱為"鄧大姐""鄧媽媽"的中國杰出女性為中國革命事業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永遠的戰友》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既還原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史實和真實人物,又融入當下創作者全新角度的認知。編劇希望將革命歷史人物和事件與當下時代相聯系,給予年輕觀眾以教育和啟迪。
全劇故事發展以史為據,但又不拘泥于史實,藝術再現了1926年到1949年中國革命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從北伐革命到4.12政變、南昌起義,廣州起義、萬里長征、 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編劇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以詩化的藝術手段表現重大歷史事件,以細膩的鏡頭刻畫重大歷史事件中的革命歷史人物。
主創希望,電視劇能通過對周恩來、鄧穎超等革命先輩的謳歌,展現他們在驚濤駭浪中所呈現的堅定的革命信仰、堅強的革命意志、堅韌的斗爭精神,以及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將一切奉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
綜合自央視電視劇、劇星榜、網信天津等
編輯:王彥
責任編輯:王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王馥荔痛失丈夫:牽手48年有遺憾,所有的恩愛與爭吵都化成了淚
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王馥荔與丈夫王群)
2024年10月5日上午9點,演員王馥荔的丈夫、著名導演王群在北京家中因心血管疾病不幸離世,享年79歲。
王群生前執導了《征婚啟事》《郝家村的故事》《人與人》等影視劇、話劇,還為央視春晚執導了《恩愛夫妻》《真情30秒》《天長地久》等小品、音樂劇,深受觀眾歡迎。
王馥荔與王群于1976年在南京結婚,兩人育有兒子、著名男星王驍。
(王群)
丈夫已逝,追憶48年婚姻王馥荔心中有痛、有缺憾。48年的風風雨雨,48年的深情相伴,所有的恩愛與爭吵,都化作王馥荔眼中的淚,怎么也擦不干……
1945年,王群出生于江蘇一個貧苦家庭,很小的時候父母雙亡,是哥哥嫂子將他撫養大。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王群應征入伍。那時的他雖然個頭不高,但鼻梁挺直,兩只眼睛又黑又亮,而且王群有文藝天賦,會打快板會唱歌。入伍不久,他就成為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的演員。
王群性格隨和,好學上進,在話劇團進步很快。
1969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反映紅軍長征的影片《萬水千山》,王群因表現優異被借調過去,飾演片中的“通訊員”。
(王群(左)、王心剛《萬水千山》劇照)
影片臨近殺青,因中央一位女領導對劇組有意見,《萬水千山》被迫下馬,這成了王群的遺憾。
王群與王馥荔結緣于1973年,這年春天八一廠投拍影片《水上游擊隊》,導演從江蘇省借調3名演員:王群與一名話劇團戰友,另一個就王馥荔。
進京當天,王群在南京火車站遇到了王馥荔,王群背著兩袋米,形象有些狼狽。
王馥荔本以為同去一個劇組拍戲,3個江蘇老鄉在一起會很親切,有說不完的話。可王群很嚴肅,只簡單交流幾句,便不再理王馥荔。
(青年時的王馥荔)
王馥荔比王群小4歲,1949年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父親是江蘇省戲劇學校的京胡教師。
受父親影響,王馥荔自幼癡迷京劇,她嗓音甜美,長相漂亮,1961年就進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學唱花旦。
特殊年代,王馥荔主演過《紅燈記》《沙家浜》等革命樣板戲,在江蘇省小有名氣。
“細品名人”曾在全國一家知名媒體擔任編輯、記者,幾年前采訪過王馥荔夫婦,據王群回憶:第一次與王馥荔見面,并不是不想與她交流,而是另有原由。
原來王群性格淳樸,一見到漂亮女孩就緊張,生怕自己說錯話。另外,當時他覺得身為軍人,要保持嚴肅形象,不能給姑娘留下油嘴滑舌的壞印象。
(這里是他們愛情萌芽的地方)
到了八一廠招待所,由于王群拍攝過《萬水千山》,劇組領導安排他帶著王馥荔熟悉一下周圍環境。
王群領著她逐一介紹,哪里是食堂,哪里是浴室、醫務室,全程用江蘇話交流,王馥荔倍感親切。
在《水上游擊隊》中,王群與王馥荔有多場對手戲,王馥荔被他出眾的演技鎮住了。
拍哭戲時,只要導演一喊開機,王群立馬進入狀態,眼淚撲簌簌而落,根本不用藥水,不用醞釀情緒,很多鏡頭都是一遍過。
王馥荔高挑漂亮,大方開朗,是全劇組的焦點,王群對她心生傾慕。
(王群與王馥荔)
當時正值盛夏,王馥荔喜歡喝涼米粥。打飯時,王群提前幾分鐘趕到食堂,往搪瓷碗里打一份米粥,然后放進涼水里快速降溫。
王馥荔過來時,米粥已經涼了,喝到嘴里解暑降溫。王群像大哥哥一樣呵護自己,王馥荔心里暖暖的,對他生出好感。
讓王群和王馥荔遺憾的是,《水上游擊隊》臨近封鏡,又因上層意見不統一無奈下馬。
劇組解散時,王群不想讓愛情悄悄溜走,他將王馥荔約了出來。
月光下,王群鼓足勇氣表白了心跡,并征詢王馥荔的意見。出于女孩的矜持,她紅著臉說:愿意考慮。短短4個字,讓王群的心漂浮在幸福云端。
(青年王馥荔)
回到南京后,王群經常約王馥荔看電影、逛公園。在那個年代,人們都很保守,自由戀愛仿佛就是大逆不道。
害怕熟人撞見,兩人去影院或公園都是一前一后,保持10米的距離。
只有看到四下無人,王群才與王馥荔偷偷地拉下手,兩顆心緊張得“怦怦怦”直跳,心里的甜蜜、喜悅無法言表。
1975年,王馥荔主演影片《金光大道》,因演活了農村婦女——二林嫂子“呂瑞芬”名滿全國。26歲的王馥荔贏得了“天下第一嫂”的美譽。
(王馥荔《金光大道》劇照)
這一年,王群30歲,婚事不宜再拖。向王馥荔求婚成功后,他向組織上遞交了結婚申請。
讓他絕望的是,申請竟然沒被批準。原來那個年代講究階級和出身,王馥荔的父親遭受不公正待遇,被關進過牛棚。
王群深愛王馥荔,兩人誰也離不開誰。1976年,王群再次遞交申請,他向領導表示,如果再不同意,自己甘愿脫下軍裝,獨自承擔所有后果。
話劇團領導不愿失去這位好演員,開會商量后為這對有情人開了綠燈。
(王群與王馥荔)
1976年秋天,王群與王馥荔在南京舉行了儉樸婚禮。兩年后,他們生下了兒子王驍。
婚后,夫婦倆拍戲都很忙,沒精力照顧兒子,王馥荔便將王驍托付給父母照顧。
雖不在一個劇組,但他們的心從未遠離,王群和王馥荔互寫情書,表達思念與愛戀。
幾年間,王馥荔接拍了《綠海天涯》《風流千古》《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天云山傳奇》《張鐵匠的羅曼史》等多部有影響的影片。
(王馥荔《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劇照)
王群除了拍攝影片,還從事導演工作,他因執導話劇《征婚啟事》喜獲全國話劇匯演優秀導演獎。
1983年春節,王群在西藏阿里雪山拍一部軍旅題材的影片,為趕進度過年不能回家,夜深人靜格外想妻子、兒子。
那年除夕,王馥荔錄了一盤磁帶,里面有央視春晚的實況錄音,有全家包餃子的說笑聲、鞭炮聲,有她、兒子和父母對王群的祝福。第二天她趕到郵局將磁帶寄了出去。
幾天后,王群收到了妻子的別致禮物。他邊聽錄音,邊落下甜蜜激動的淚水。
(王馥荔夫婦與兒子)
1983年春天,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農村影片《咱們的牛百歲》,著名導演趙煥章誠邀王馥荔出演片中重要角色“菊花”。
王馥荔一看又是讓自己演農村婦女,且是個名聲不好的寡婦,心里產生抵觸情緒,不想接這部戲。
王群仔細將劇本看了一遍,拍案叫絕。他對妻子說:你不是想突破嗎,這次是絕佳機會,你要是不演“菊花”會后悔一輩子的。
王馥荔連夜研讀劇本,幾次淚濕眼眶。在丈夫的鼓勵支持下,她走進了《咱們的牛百歲》劇組。
((秋霜(右)與菊花隔墻對罵))
(王馥荔《咱們的牛百歲》劇照)
1983年12月,《咱們的牛百歲》在全國公映。片中的菊花喪偶多年,獨自拉扯子女,她既要協助牛百歲搞農業生產,又要面對外面的風言風語。
王馥荔演活了菊花,全國億萬觀眾隨著她一起歡笑,一起落淚。
1984年,王馥荔憑借《咱們的牛百歲》,喜獲第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領獎歸來,王馥荔誠懇地對王群說:謝謝你當初的鼓勵和勸慰,否則我不會有今天的榮譽。
王群笑著說:咱倆是一個整體,你的榮譽就是我的榮譽,這還用謝嗎?
(王馥荔獲獎照片)
拍完《咱們的牛百歲》王馥荔名滿全國,片約雪片般飛來。接下來幾年里,她又相繼主演了《日出》《留在海邊的腳印》《歲月匆匆》《男人的世界》等影片。
這時岳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照顧外孫力不從心。夫妻倆總有一方要為家庭多付出一些,在這種情況下,王群專職做導演。
他除了照顧撫養兒子,導演話劇,還為央視春晚執導了《恩愛夫妻》《真情30秒》《天長地久》等小品、音樂劇,同樣深受觀眾喜愛。
(王馥荔與王群)
1991年,王馥荔憑借出眾的表演才華,被調入北京的中國廣播電視藝術團。為追隨妻子進京腳步,很快王群成為戰友話劇團的一名導演。
很多人都以為王馥荔妻唱夫隨,婚姻生活恩愛和諧,天天都是好風景。殊不知,他們和天下夫妻一樣,也有矛盾和爭吵。
王馥荔性格潑辣,說話做事風風火火。而王群沉穩儒雅,做事條理清晰,性格差異導致矛盾頻發。
一次王馥荔去外地拍戲,下午6點鐘要與同事在北京站集合。下午4點半,她在家邊化妝邊收拾東西,讓丈夫下樓幫自己叫一輛出租車。
半個小時后王群回來了,說沒打到車,讓妻子乘坐招手就停的小型公共汽車(90年代,私人承包的小型公共汽車風靡京城,但司乘人員有些不靠譜)。
(王馥荔)
王馥荔心里有氣,生怕誤了時間。出門時,丈夫說要送她。王馥荔帶著情緒說不用了。
她剛下樓梯,丈夫就將門“嘭”一下關上了。女性心思細膩,往往 “口是心非”,她嘴里雖然拒絕丈夫,可心里特別想讓他陪自己一起去車站。
丈夫不懂自己的心思,還用力甩門,王馥荔委屈的淚水撲簌簌而落。
哪知她剛走出小區,王群“噔噔噔”追了出來,王馥荔心頭一喜。王群說:你的小包落下了。
他再次要求送王馥荔,她心里還在較勁,再次違心拒絕。王群轉身就回家了,王馥荔的淚水又一次奪眶而出。
(左起:施建嵐、王馥荔、仲星火、石維堅 )
一次因為教育兒子,王馥荔與王群鬧起了別扭。晚上10點該睡覺了,王群抱起被子和枕頭去客廳睡沙發。
王馥荔氣頭上沒有攔他。半夜時,她擔心丈夫著涼,再也睡不著了。想到丈夫自幼父母雙亡,吃了很多苦,想到結婚時自己向王群的哥哥嫂子承諾,以后再也不讓他受委屈,王馥荔的眼淚流了出來。
她來到客廳,主動向丈夫示好。王群也在反思,妻子無論知名度還是收入都比自己高,她一顆心始終在自己和兒子身上,面對妻子的低頭,自己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坎。一番交流,兩人和好如初。
此后王群與王馥荔定下一個規矩,只要一人說話聲音一高,另一方就不能話趕話大聲爭吵。兩人發生再大的矛盾,也不讓隔閡過夜。
(王馥荔夫婦在電視臺做節目)
在碰撞、磨合中,王馥荔與王群的感情愈發深厚。
由于夫妻倆都在演藝圈打拼,嘗夠了拍戲的酸甜苦辣,王群和王馥荔都希望兒子王驍能有不一樣的人生。
王驍高中畢業后,王馥荔夫婦出資讓他去格魯吉亞學習俄語,后來又去加拿大學習動畫制作。
學成歸國后,王驍在北京國貿附近就業,待遇非常好。然而受父母影響從小癡迷表演,他瞞著父母偷偷去拍戲。
(王馥荔與兒子)
王群和王馥荔得知后心里非常難過。最終還是王群開導妻子:兒大不由爺,我們最初為他規劃人生或許就是個錯誤。
王群和王馥荔想利用自己的人脈,讓兒子少走些彎路。然而王驍很要強,堅持邊拍戲邊學習,從一個個小配角開始演,且在劇組從不提父母的名字。
一次,王驍爭取到一個角色,一個月內減肥22斤,王群和王馥荔都流下心疼的淚水。
從2004年起,王驍在配角的位置上一演就是8年。2012年,他因飾演電視劇《如意》中的“老五”,飾演《盛夏晚晴天》中的“謝闖”成功出圈。
(王驍、李方丁《盛夏晚晴天》劇照)
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這個演技清新,帥氣儒雅的青年小生。
由于年齡、職業原因,王群在2010年之前就退了下來。這時王驍已經結婚生下女兒,王群空閑時間多了,想好好照顧妻子和孫女。
可王馥荔人品藝品俱佳,70歲了依然戲約不斷。近些年,她又主演了《桃姐》《浴血東征》《香山奇緣》《老閨蜜》等影視劇。
(王馥荔《老閨蜜》劇照)
王群多次勸王馥荔接戲別那么密,多休息。可王馥荔就是停不下來。
由于年輕時拍戲太狠,身體損傷很大,2015年之后王馥荔腰椎又出現了問題。王群開車載著妻子四處求醫,陪她接受理療。
王馥荔常對王群說:只要我的腰椎沒有病痛了,我就陪你好好享受晚年。
可是癥狀稍有減輕,王馥荔就又出去參加社會活動,四處拍戲。
2023年11月,王馥荔還參演了紀錄片《百年謝晉》。
(王馥荔)
(王驍與父母)
這些年,王群始終有個遺憾,常對王馥荔說:當年結婚時,我花了不到20塊錢就將你娶了過來,婚禮寒酸簡單。結婚是女人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我對不起你。
王馥荔雖然不在乎,兒子王驍卻記在了心上,他安慰王群:爸,2026年就是您和媽媽結婚50周年,到時我給您和媽媽操辦一場金婚慶典。
兒子的許諾讓王群心里好受了很多。
然而進入2024年之后,王群多種老年病輪番上身,健康狀況大不如從前。王馥荔和兒子陪著他在醫院進進出出。
(王群與王馥荔)
9月17日是中秋節,北京的天空被陰云遮住,看不到月亮。王驍一家陪父母一起過中秋。
晚飯后,王群突然莫名傷感,哽咽著對王馥荔說:結婚幾十年,我總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對你缺少陪伴和照顧。
王馥荔微笑著安慰丈夫:我和兒子很知足,你給了我們很多很多。
王群接著說:好,咱好好活著,一起迎接金婚,熱熱鬧鬧辦一場慶典,不給你我的人生留遺憾。
(王群)
生活是一門缺憾的藝術。10多天后,2024年10月5日上午9點,王群因心血管疾病在北京家中離世,享年79歲。王馥荔及兒子一家陷入巨大悲痛中。
王馥荔追憶與丈夫相處的點點滴滴,內心一陣陣絞痛。她覺得自己與丈夫今生還沒有處夠,他們昔日的恩愛與爭吵,都化作眼中的淚水,怎么也擦不干……
-ENE-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風起隴西》糜沖匆匆下線觀眾愣了,是王驍有問題還是劇有問題?
正在央視八套播出的電視劇《風起隴西》當中,知名演員王馥荔的兒子王驍,飾演了糜沖。明明還算是在演職人員表上排位靠前的一個演員,結果,僅僅只過了六集就飛速下線了。
觀眾看到這都愣了,一開始,大家看到糜沖就知道他是個有勇有謀的大聰明,誰曾想,他還沒有開始發揮他的全部能耐,就被迫領便當,讓人實在覺得猝不及防,感覺王驍還沒開始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實力。
不僅是這個角色沒有讓演員王驍發揮出來他該有的水平,同樣,這部劇也沒發揮出來觀眾本來以為它會表現出來的樣子。
因為最近,《風起隴西》身上熱度最高的討論點是“撲”。撲的程度屬實有些離譜。
人們常習慣于把央視一套叫做央爸,央視八套叫做央媽,這兩個外號來源是它們擁有著絕對不可撼動的群眾基礎盤,大爺們一看電視劇就奔著央視一套,大媽們一看電視劇就奔著央視八套,占據了“一爸一媽”,兩個頻道播出的劇有了最基本的收視率保障,省級衛視都不太和這兩尊大神比。
可是,《風起隴西》這部劇成功打破了央視八套的底盤,還到頭來為其他幾個省級衛視墊了底,把央視八套氣得都不好意思站出來辯解。
網上還就此掀起來了關于主創人員里面,誰是最強撲劇人的討論,原著作者馬伯庸直接誕生了一個新的稱呼,叫做“puma”(撲馬)。
其實,這一部劇的撲,剛好能和王驍今時的這個角色表現聯系在一起看。
拋開他星二代的身份不談,演員王驍在大家眼里一直是劇拋臉演員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最近的幾部劇中,他在每一部劇里面塑造的角色,都能給大家帶出來不一樣的表現。他的表現發揮都有多好呢?那就是當觀眾看到王驍塑造每個角色的時候,聯想到的并非是王驍的演技有多么好,而是專注于分析了這個人物本身。
但凡看過他表演的人都知道,我們常常都是看到一半才突然想起,咦,這不是王驍嗎?像是《我們的婚姻》里普信渣男;《流金歲月》里的倪妮的精神導師楊柯;《今生有你》里面完全不能和又蘇又帥的鐘漢良相比的中年男屌絲。
他真的做到演一個是一個,現在更是拿到了《縣委大院》,這個曾經《瑯琊榜》的原班底子,正午陽光的超級大餅。這充分說明,他的演技已經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可是,這一回他在《風起隴西》當中讓觀眾完全沒看夠就下線,甚至可以說是不知道看了個什么,他就稀里糊涂下線了,也從側面反映出來該劇存在的問題。
王驍這一次飾演的這個角色,一出場就給自己蹲了一個預言帝。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于股掌之間,堆砌了很多高智商的要素給他。要素雖多,卻不知為何依然停留在二維,沒有讓人物變得立體豐滿起來。
觀眾看著王驍的眼睛,覺得他滿滿的都是戲,可是當觀眾以為要看戲的時候,又沒有高潮迭起的感覺。如果有看過的觀眾想必能聯想到一個場景,那便是自己在讀英語課文,全篇流利的讀了下來,卻不知道自己在說了些什么,腦子里找不到對應的東西,不留痕跡就劃過去了。
這個角色的毛病,也可以延展到劇存在的問題,是一樣的要素過多,線索繁雜,卻沒有為觀眾搭建清晰的框架。
王驍飾演的角色,時時刻刻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但這個“高深莫測”,只有莫測,沒有高深。反正,角色不知道為什么沒有體現出來鮮活和代入感,或者是劇情讓這個角色體現了,觀眾卻感受不到。
整部劇的感覺一樣是如此,好像在給全天下說:“閃開,我要放大招了”。結局還是那一句:我褲子都脫了,你給我看這個?
人們能夠看到這部劇做出來了努力,導演也是好導演,小說也是好小說,在角色設定、布景道具、演員挑選,方方面面都是用了心的。
然而可惜的是,刻意往高端劇上靠攏,營造出來整部劇的美劇氛圍,反倒弄成了一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局面。總之,這部劇體現了一個道理,撲街劇不一定就爛,它只是沒辦法讓觀眾看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