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你被雷同的文創“雷”到了嗎?
文創雷同,被頻頻吐槽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不少人拖著行李箱穿梭于各大博物館與熱門景區,帶回家的除了照片和記憶,還有一大袋文創產品。可當這些紀念品被一一擺在桌上仔細端詳,許多人忍不住發出疑問:“怎么哪哪買的都長得差不多?”
當文創陷入“復制粘貼”困局
網紅街區有固定模板,博物館和景點的文創也未能免俗。從幾年前開始,“我在xx很想你”網紅路牌席卷全國——只需替換地名,同樣的牌子就能化身打卡點和文創掛飾,出現在天南地北的景區中。游客走一地見一次,原本的心動漸漸變成無感。
文創雪糕是另一個典型案例。當第一家博物館推出文物造型雪糕“一戰成名”后,迅速引來大規模模仿。沒過多久,小到地標建筑、大到歷史文物,幾乎“萬物皆可雪糕化”。同樣的劇情在“考古盲盒”上再次重演:自河南博物院憑借“沉浸式挖寶”體驗破圈之后,各類“挖土盲盒”紛紛上線,“哪里都能鏟一鏟”。
如果說,創意的重復尚可歸因于市場跟進,那質量低下則真正觸及消費者的底線。在社交平臺和電商反饋中,關于“考古盲盒”的吐槽尤為集中:“挖掘過程中漆面大塊脫落,清理完的文物殘缺不全”“實物與宣傳嚴重不符,價格虛高、質感廉價”……失望,成了許多消費者的共同情緒。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文創產品在設計上不用心甚至出現文化誤讀。
例如某品牌曾推出“梵高耳朵橡皮擦”,靈感源自畫家割耳的悲劇經歷。產品一經發布就招致廣泛批評:“拿他人的苦難開玩笑,缺乏對藝術與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同樣,一些主打“惡搞風”的魯迅文創,也因為過度娛樂化、曲解人物精神,而被指“不尊重文化名人”。
常識性錯誤也時有發生。某景區推出的詩人主題卡牌中,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被誤寫為“兩只白鷺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讓人啼笑皆非。
而幾乎每個景區都在賣的團扇文創,更是因“中看不中用”被頻頻吐槽:價格不低、工藝粗糙,很多迷你異形扇根本不具備扇風功能,只能當作擺設;更糟的是,一些扇子的扇柄未經打磨,木刺扎手,體驗極差。
“賣得好”也要“走得遠”
近幾年,文創的整體市場規模在持續擴大。據國家文物局報告,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銷售收入達34.28億元,同比增長63.7%。文化符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變成消費熱點。
對年輕群體來說,文創不僅是旅游紀念,更是社交語言與情感表達的載體。也正因如此,其設計的誠意與文化詮釋的準確度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文創經濟最令人擔憂的,是創新力不足與短視思維。一旦某類產品走紅,仿制品迅速席卷市場,“流水線式復制”導致產品高度同質化。一個新鮮的文創剛剛橫空出世,要不了幾天模仿產品就開始在流水線上狂奔,到了消費者眼前就變成了到處都是“同款”,不管是走到什么博物館的文創商店,都有似曾相識之感。
為了追求更快上市、更高的利潤,偷工減料在所難免,低質量高價格的文創擺上了柜臺,這樣的文創商品消費者只會上一次當。
這種基于蹭熱點、賺快錢邏輯的開發模式,往往犧牲質量、忽視文化內涵,最終難以建立起可持續的品牌認同。消費者一旦購買到低價質差、缺乏獨創性的產品,很難再次買單。如果文創只是流于形式的“貼圖設計”“符號搬運”,甚至成為“一次性消費”,那么文化傳播與價值認同也就無從談起。
“文創”二字,“文”是根基,承載的是歷史與故事;“創”是生命,體現的是當代轉化與情感鏈接。真正優秀的文創,不是對文化符號的機械復制,而是能深入歷史肌理,提煉出能與當下共鳴的精神元素。
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金榜題名”文具禮盒,不僅復刻科舉試卷紋樣,還附上可手寫心愿的“許愿箋”,精準呼應現代人對學業與事業的期待;蘇州博物館開發文徵明手植紫藤這個大文化IP,自2013年開始,每年紫藤盛花期后,都會推出文創鎮店之寶——文徵明紫藤種子。文創種子三顆一盒,每年限量1000份,往往預售之時便會被一搶而空,激烈程度堪比春運搶票。為什么一粒小小的種子會這么火?“蘇州人文徵明是明代畫壇領軍人物,文藤因而便有了一種蘇州文脈延續和象征的寓意,這顆種子也具有了薪火相傳的意義。當你種下這顆種子,看到它發芽、抽葉,你也會有一種思接千古的感覺,仿佛古人的生活就在眼前。”蘇博解釋說。
這些產品之所以能持續打動消費者,正是因為它們超越了“元素堆砌”的初級階段,轉而成為“情緒的載體”,幫助用戶實現文化認同、自我表達與情感慰藉。
文創產業要實現健康發展,必須摒棄“賺快錢”的邏輯,回歸對文化本身的深挖與理解。這意味著:要投入時間鉆研文獻、習俗與文物背景,理解文化符號的源流與精神內核;要注重現代設計語言與實用功能的結合,避免徒有其表的“貼圖式文創”;更要敏銳捕捉時代情緒,將產品轉化為可感知、可共鳴的“精神容器”。
只有對文化內涵的精準轉譯,擺脫“旅游紀念品”的淺層定位,才有可能為文創注入當代生命力。只有當消費者拿到手中的,不再只是一件商品,而是一段可觸摸的歷史、一種可共情的體驗,文創才能真正從“貨架上的擺設”轉變為“生活中愿意持續使用和分享的伴侶”,文化才能借此自然流淌、延續傳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