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行政大學教授、前國防政策局局長阿提拉·戴姆科(Attila Demko)。中新網記者 陳天浩 攝
俄羅斯科學院普里馬科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德米特里·斯捷潘諾維奇(Dmitrii Stefanovich)指出,中國的全球治理倡議與其此前提出的多項國際合作倡議一脈相承,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倡導各國平等參與全球治理,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能夠充分調動各國的積極性。他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這一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合作平臺。斯捷潘諾維奇強調,全球治理倡議不僅關注國家利益,也強調責任與義務的平衡,體現了中國對構建包容、合作國際秩序的深刻思考。
巴基斯坦國家海事研究所所長、退役海軍中將阿赫邁德·薩伊德(Ahmed Saeed)進一步指出,全球治理倡議強調主權平等、法治、人本理念以及可行的行動方案,能夠營造互利共贏與包容局面。在當今國際局勢動蕩、沖突頻發的情況下,該倡議有望成為穩定全球環境的重要力量。薩伊德認為,倡議體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擔當,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與全球治理的平等機會。
在《香山視界·高端對話——聯合國80周年:變局中前行》的演講中,埃及前外交部長穆罕默德·納比爾·法赫米對全球體系治理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聯合國憲章確立的國際秩序是二戰后各國共同努力的成果,它強調通過合作而非對抗來維護全球和平與安全。然而,隨著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參與以及全球格局的演變,現有國際秩序中存在權利與責任不平衡的問題。法赫米強調,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維護全球和平方面負有重大責任,若濫用否決權或軍事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將對全球秩序構成威脅。
法赫米進一步表示,中國的全球治理倡議在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該倡議順應多邊主義原則,為各國提供了在國際事務中協商、合作的平臺,尤其在經濟、安全和社會等多個領域,都體現了共同責任與互利共贏的理念。他強調,面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地區沖突,各國必須在法治和國際秩序框架內尋求平衡和解決方案,而不是依靠短視的戰略或武力手段。
與會的國際學者皆表示,全球治理倡議不僅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也為當今世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合作機制。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倡議有助于進一步穩定國際局勢,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平等參與的機會。這一理念與聯合國憲章中所確立的主權平等原則高度契合,也呼應了當前國際社會對多邊主義、責任共擔和合作共贏的普遍期待。
在全球局勢復雜多變、地緣政治緊張、氣候變化和經濟不平衡等問題交織的背景下,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合作思路和實踐路徑。專家們認為,該倡議強調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注重行動導向,為應對全球挑戰提供了可行方案,也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提供了積極參考。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參與到這一倡議中,它有望成為維護穩定的國際秩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