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安居如畫(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
站在烏魯木齊紅山之上俯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河灘快速路上車流如織……而在20世紀60年代,同樣的視角之下,這里還是一片空曠寂寥的土地,低矮的平房稀疏地散布在河灘周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劉元提供的一組新老對比照片,生動見證了這一變遷。
一座城市,見證一個時代。
從破舊棚戶到廣廈萬千,從泥濘土路到立體交通,從煤煙籠罩到藍天常駐,烏魯木齊正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新時代的輝煌成就。
天山區黑甲山街道的居民艾再孜·買買提大叔,至今仍清晰記得一家五口擠在32平方米土坯房的日子:“冬天得架爐子燒煤,屋里煙熏火燎,屋外寸步難行。”
這里曾經是烏魯木齊最大的集中連片棚戶區,僅1.91平方公里的區域,曾居住著4.66萬人。房屋私搭亂建、屋頂電線雜亂、巷道泥濘不堪、垃圾四處堆放,構成了居民日復一日的生活圖景。
回族居民趙瓊阿姨在此生活了幾十年,對往事同樣感慨:“過去雨雪天出門必須穿膠靴。我家孩子拉肚子,奶奶只能推著小車深一腳淺一腳走很遠求醫。”
“很多人可能沒聽過‘馬的’。以前下雪天,居民得花一塊錢坐馬車,才能從家門口來到大路上。”黑甲山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主任馬一銘補充了一個細節。
轉機發生在2007年,黑甲山片區棚戶改造工程正式啟動。破舊房屋逐漸被林立的高樓和成片的綠地取代,曾經污泥淤積的巷子,如今已成寬闊平坦的馬路。艾再孜·買買提告別了燒煤取暖的日子,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地暖和天然氣直接入戶。趙瓊阿姨更是笑著說:“現在穿高跟鞋也能隨便走了!”
改變巨大的不只是黑甲山街道。
如今,位于烏魯木齊的新疆國際大巴扎早已發展成為集特色建筑、民族商貿、歌舞演藝、特色美食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地標,游客絡繹不絕,文創店、餐飲店和非遺工坊琳瑯滿目。
天山區政協常委、青海寺阿訇馬俊在大巴扎一帶生活了55年,親眼見證了這片區域的滄桑巨變。他回憶道:“2000年以前,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自建房擁擠不堪、巷道縱橫交錯。每年冬天垃圾污水結冰,開春時路面能比平時高一米,甚至需要部隊官兵幫著鏟雪。”
大巴扎的巨變,同樣在烏魯木齊的城市發展軌跡上留下了清晰的時代印記。20世紀60年代,烏魯木齊最高的建筑是僅8層、高38.15米的新疆昆侖賓館,其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八樓”,刀郎那首家喻戶曉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更是讓“八樓”這座建筑廣為人知。隨著烏魯木齊城市天際線不斷刷新,2003年新疆國際大巴扎建成營業。今年,大巴扎日均客流量高峰時連續多日超20萬人次。人氣的聚集帶來了收入的增加,馬俊說:“我有很多在大巴扎做買賣的朋友,過去他們連摩托車都沒有,現在住樓房、開轎車,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
70余年來,烏魯木齊市建成區面積從不足20平方公里擴展至545.1平方公里。而城市面貌的煥新,遠不止于高樓與道路。
在劉元的記憶中,“15年前烏魯木齊的冬天,很少有人穿白衣服出門,一天下來就變黑了。”那時冬季靠燒煤取暖,煤灰籠罩天空,被市民稱為“黑鍋蓋”,“剛落的雪很快覆上一層黑灰,人的兩個鼻孔都是黑的。”
2012年烏魯木齊啟動“煤改氣”工程,一片片區域陸續告別燃煤取暖。到2024年,這座城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已達312天,曾經的“黑鍋蓋”早已被藍天白云取代。
老城區的蛻變,是一項關涉民生的系統工程。配套建設的學校、醫院和超市,讓生活方便程度大幅提升。采訪結束時,艾再孜·買買提大叔正趕著去接孫子:“幼兒園就在馬路對面,六點半準時到。”
讓居民們感到溫暖的,還有社區無微不至的服務。
趙瓊阿姨說,每當社區有活動,社區工作人員總會打電話通知,“下樓就能跳舞,參加活動還有獎品,哪怕只是一條毛巾也讓人高興。”對于子女不在身邊的艾再孜·買買提大叔來說,社區工作人員的響應有時比孩子還快。正如馬一銘所言:“我們不僅要讓居民住上好房子,更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在烏魯木齊走一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無處不在的笑容,游客手持相機笑容燦爛,社區合唱團的老人們排演時歡聲不斷。
馬俊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我的父親50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個老人了。而我今年55歲,卻一點都不覺得老,每天都過得很快樂。”這份快樂,源于生活條件的改善,源于對未來的堅定信心,更源于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烏魯木齊的故事,仍在不斷續寫。
《人民政協報》(2025年09月16日 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