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交流會現場。范麗芳 攝
“疾病是我的bug也是buff”
呂梁臨縣的“90后”女青年張倩倩因先天性脊柱側彎,身高只有一米三。她喜歡把像她一樣的朋友稱為“人類特別樣本”:“身高比常人更脆弱,看起來好像沒什么,但因為脊柱壓迫心肺,每一口呼吸都是壓力。”
命運給了她特別的劇本,但沒有剝奪她奮斗的權利。小時候,看著父母在農場辛勤勞作卻收入微薄,張倩倩暗下決心,一定要用知識為家人、為家鄉做點什么。互聯網的興起讓她看到希望:一根網線、一部手機,或許能讓大山里的好產品走出去。
2023年,她開啟自媒體創業。沒有團隊,她就自學剪輯、寫文案;沒有設備,就用手機拍攝;行動不便,就比別人花更多時間走訪農戶、調研產品。“像是在玩一個很酷的游戲:把手機變成新農具、讓流量變成‘肥料’,最重要的是游戲里沒有NPC,每個人都能是主角。”
2025年6月,張倩倩帶著基于殘疾人創業的“人類特別樣本電商創業聯盟”項目參加呂梁市青年創業大賽,該項目預計培養100名殘疾人電商達人,打造一個特別的創業生態圈。最終,項目獲得“新銳女性”創業獎。
正如張倩倩所說,人生就像拍短視頻,重要的不是設備多高級,而是內容夠不夠精彩。
殘缺不是要填補的漏洞 而是連接眾生的接口
山西大同的南建英是一名從事中醫臨床和傳承工作的盲人醫師,5歲時在父親引導下開始接觸中醫,學習《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
2002年,南建英成為山西首位盲人女大學生,并在畢業后創辦小兒推拿中醫館。兒科被稱為“啞科”,患兒無法自述病痛,家長的描述帶有主觀性。南建英創新提出“手法得氣”理念,將中醫理論與臨床淬煉相融合,在輕柔推拿間化解兒童常見病與疑難雜癥;獨創“嬰幼兒十大體質調理”體系,打造醫教研一體化團隊,日接診量超300人次,累計治愈患兒數十萬。
“殘缺不是要填補的漏洞,而是連接眾生的接口。”南建英治病的同時更注重療心:創辦家長課堂,普及正確的育兒理念;開展公益診療,為貧困家庭免費治療;開設“助殘驛站”,助力殘疾人就業。
一位與南建英同樣失明的學員說:“南老師,您不僅教給我謀生的能力,更療愈了我的自卑。”殘疾不是枷鎖,而是照亮他人的火炬,南建英希望用殘缺擁抱殘缺。
即使只剩一只手 我也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我3歲確診全身肌肉萎縮,沒有站立的記憶,全身只有右手可以動。”宋衛軍的身體陷在陪伴他40多年的輪椅里,“即使只剩一只手,我也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你們是殘疾不是殘廢,即使不能站立也絕不能趴下。”宋衛軍牢記母親叮囑。1986年盛夏,他和妹妹在街頭支起汽水攤,賺到人生第一筆收入1塊3毛,“那一刻我懂了:尊嚴不是別人施舍的,是自己用雙手掙來的。”
此后,宋衛軍陸續創辦5家企業、2所培訓學校及托養機構,累計幫扶500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最讓他難忘的是,2016年由他的創業孵化園發起,太原市首家由94位貧困下崗職工、殘疾人、待就業人員眾籌的火鍋店開業。
當火鍋店飄出第一縷香氣,看著大家簽下股東協議,宋衛軍想起當年那個汽水攤:從1塊3毛到94雙手托起的希望,這條路他走了整整30年。
“我想用這只僅能拿動一兩重物的手,繼續托起我的人生和千萬個殘疾人的夢。”宋衛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