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浙江溫州古朔門碼頭遺址,外國留學生在拍攝文物。 溫州邊檢站 供圖
3月19日,浙江溫州古朔門碼頭遺址,溫州邊檢站執勤民警向中外學子講解古碼頭輝煌歷史。 溫州邊檢站 供圖
在古朔門碼頭,民警現場復刻宋代“海舶公憑”,模擬古代商船報關流程。“過去驗牒需十日,如今船舶‘一網通’。”溫州邊檢站執勤民警劉鵬生介紹道,從市舶司到智慧口岸,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向海圖強”的開放基因。如今,溫州港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50萬標箱,新增多條“一帶一路”航線,新建金麗溫開放大通道,古港煥新,通達四海。
活動尾聲,溫州海絲國際傳播中心工作人員向學子們發放《China Living》宣介手冊,邊檢民警結合手冊內容,在現場以問答互動的形式普及出入境管理法。“這枚‘海絲文化使者’徽章,我們將贈予參與‘一帶一路’文物巡展的志愿者。”溫州邊檢站與溫州海絲國際傳播中心共同贈送融合古船紋樣與現代溫州標識的文創紀念章,以此激勵更多青年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意大利漢學家Gabri(中文名,唐云)正在編撰一本關于海絲之路的書籍,這是她第七次來到這個遺址。她將自己現場拍攝的宋代錨碇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我要告訴家鄉朋友,中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向世界張開懷抱。”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