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霍金玲在制作燒麥過程中。(資料圖) 霍金玲供圖
返回呼和浩特后,她感慨地對記者表示,“內蒙古燒麥”可以比肩沙縣小吃、蘭州拉面等特色美食,未來一定會有更大的國內國際市場。
據史料記載,“內蒙古燒麥”早年只在茶館出售,是民間茶點的一種附代品。1980年以后,燒麥進入百姓生活,從此燒麥從茶點變成早點。
霍金玲告訴記者,在服務北京的這場大型會議中,她經過反復嘗試,“在沒有內蒙古胡麻油的前提下,經過反復改良、試制,最終調制出符合口味的料油,得到了嘉賓們的點贊。”“這也說明,‘內蒙古燒麥’是可以復制的,是可以走出去的。”
“這輩子就做了制作燒麥一件事。”1961年出生于呼和浩特的霍金玲稱,18歲隨母學習燒麥制作技藝以來,自己幾乎見證了“內蒙古燒麥”是如何一步步“火”起來的。尤其是在社交媒體興盛以來的最近幾年,她的感覺更為明顯。
去年夏天,因“美食博主打卡羊肉燒麥,連吃80個”登上全國熱搜榜,“內蒙古燒麥”的知名度不脛而走,在吸引大批網紅、名人、游客的同時,“內蒙古燒麥”一度成為熱門話題。蛇年春節前夕,有網友還專門從內蒙古帶走燒麥讓父母嘗鮮。
與“內蒙古燒麥”知名度大增相伴隨的是,當前“內蒙古燒麥”正在逐步形成產業化。
3月15日,內蒙古酒店與烹飪行業協會、內蒙古餐飲產業網專家理事會、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網專家理事會發布的一份倡議顯示:在呼和浩特這座300多萬人口的城市中,餐飲企業一共有12000家,其中燒麥店近3000家,占到了整個餐飲企業的1/4。一籠燒麥一座城,已是不爭事實。
內蒙古老綏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翠萍認為,“內蒙古燒麥”作為拳頭產品,若得到社會各界扶持,整合好資源,走出內蒙古,很可能“走”出一個年產值幾百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大產業來。
據美團大眾點評不完全統計,呼和浩特的燒麥店帶動就業5萬余人,年營業額約50億元。
李翠萍表示,“一座城市1/4的餐館經營同一種美食,這在全國城市中并不多見,因此,燒麥產業潛力巨大。”
在霍金玲看來,作為國家級地標美食,“內蒙古燒麥”正在成為“內蒙古味道”越飄越遠,越飄越香的助力器。她相信,假以時日,“內蒙古燒麥”不僅會在全國各地占有巨大市場,也有望在海外市場中得寵。
“當前‘內蒙古燒麥’的知名度還需要多從品牌方面著手。”內蒙古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會長郎立興相信,如果能夠加快“內蒙古燒麥”產業上下游基礎設施建設,未來有望誕生出類似西貝、小肥羊一樣的全國知名品牌。
他認為,“到那時‘內蒙古燒麥’一定會獲得更大層面的關注,也一定是中外游客喜歡的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