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一處“花兒會”上,荷蘭音樂人類學家高文厚(右一)正在人群中采集“花兒”。李妍妍 攝
徐卓的家鄉甘肅定西市岷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民歌考察采錄基地”,曾吸引荷蘭萊頓大學客座教授、音樂人類學家高文厚三次深入這片土地,探尋“花兒”的秘密。
自幼在岷縣二郎山“花兒會”旁長大的徐卓,對“花兒”滿懷摯愛。“兒時聽‘花兒’,懵懂不解,只記得那是高亢悠遠之聲,人們唱起時滿臉幸福。”現為岷縣音樂家協會主席的徐卓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從電吉他專業畢業后,他曾擔任錄音室助理、音樂創作人,因時常惦念家鄉的“花兒”,最終決定返鄉。
徐卓2012年回到岷縣,多年來,他先后在當地非遺中心、岷縣文化館等部門,專注于“花兒”等地方文藝的傳承保護工作。這期間,徐卓結識了眾多民間“花兒”歌手,激發了他以現代演藝方式創新“花兒”唱腔的熱忱。
2019年,他將岷縣的“岷”字拆分為“山民”,組建“山民搖滾樂隊”。作為樂隊主唱、詞曲創作者的徐卓,帶著樂隊將吉他、二胡、中阮背上舞臺,融入搖滾、民謠、電子樂、管弦樂等不同音樂元素,讓古老“花兒”融入當代生活。
在徐卓邀請下,當地多位“花兒”傳承人加入樂隊,唱了40多年的岷縣“花兒”協會會長楊狗娃便是其中之一。他說,“唱起‘花兒’便覺舒坦暢快,看到年輕人創作的新‘花兒’,能讓古老民歌走出深閨,心里頭高興。”
近年來,甘肅啟動“花兒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項目,扶持培養“花兒”傳承人,舉辦歌手大賽;“花兒”歌手赴埃及等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當地學者參加聯合國“花兒”論壇等活動,讓西北“花兒”逐漸走向世界舞臺。
有“中國花兒之鄉”之稱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挖掘整理上百首經典“花兒”曲令和唱詞,打造百里“花兒”文化長廊;2024年創新推出大型實景文旅劇《花開臨夏五千年》,結合科技手段與沉浸式演出形式,讓“花兒”向年輕人盛開。
從鄉野山歌到人類非遺,“花兒”如何長盛不衰?在蘭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劉桂珍看來,保留“花兒”的傳統唱法至關重要。她說,“花兒”的方言演唱、真假聲轉換,獨特的抖音、閃音、裝飾音等唱法,以及豐富的曲調應盡量留存;唱詞和表演形式則可依據大眾生活、現代審美、音樂形式等進行創新。
“花兒”與《詩經》一脈相承,被譽為“活著的《詩經》”。“‘花兒’歌手雖非詩人,卻勝似詩人,他們用傳唱的方式記錄這份鄉愁,這是獨屬于中國民歌的浪漫。”徐卓說,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讓“花兒”香飄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