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磚塑。許志浩 攝
磚塑作為民俗造型藝術中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以立體畫的形式把人類的活動和想象定格在一塊塊青灰色的磚坯上。鄄城磚塑是由鄄城縣謝姓家族創始,并世代傳承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清代光緒年間,鄄城人謝光芳經反復實踐創作出獨特的磚塑技藝。2008年鄄城磚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鄄城磚塑在藝術構思和表現形式上,多運用變形、夸張等手法,賦予泥土鮮活的生命力。”據謝新建介紹,鄄城磚塑是魯西南地區特有的建筑裝飾,常放置于屋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不同于天津的磚雕,也不同于廣東的灰塑,而是自成一派,保持了傳統的民間捏塑和土陶工藝特色。”
“我從10歲左右就跟著爺爺謝學運學習磚塑技藝。”謝新建告訴記者,磚塑不是簡簡單單地將泥巴捏成各種形狀,從選土到燒制,磚塑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選土要用地下大約一米的黏土(膠泥),經過一個冬天的風化,并且篩出里面的雜質才能使用。而制泥則需要經過反復揉捏排空氣泡,確保泥土質地均勻,方可進入下一步工序。”
“磚塑的關鍵環節是制作和燒制,制作也就是制坯和塑形,一定要做出作品的‘骨架’,也就是我們說的一件作品的氣勢和神韻。燒制則要把握好火候,溫度過高或過低都燒不出來一件好作品。”謝新建介紹說。
為更好地傳承鄄城磚塑,謝新建積極參與當地組織的“非遺進校園”“非遺課堂”等活動,在彭樓鎮多所中小學義務教授磚塑技藝。“我深感自己在傳承方面的責任,我也在探索多種傳承方式,將它更好地保護傳承下去。”謝新建說。
如今,鄄城磚塑也不單單作為屋脊上的飾品使用,更成了一件件藝術品,由謝新建提供的磚塑作品成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聊城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生的學習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