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第九屆亞冬會主火炬“雪韻丁香”及相關主題元素景觀吸引游客打卡。圖為游客與亞冬會吉祥物“濱濱”“妮妮”合影。 于琨 攝
向新而生 蓬勃發展
《哪吒2》(《哪吒之魔童鬧海》)、《黑神話:悟空》等中國影視、游戲與民族音樂跨界融合,使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麥等非遺“火了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創始人楊鈺尼認為,傳統文化不能僅靠靜態“保存”,更要在時代浪潮中“蓬勃生長”,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現代元素與傳統非遺相結合,創新內容形式,使古老的民族非遺符合時代需要。
經過物流快遞、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許多非遺產品走出大山,有效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楊鈺尼表示,要利用好現代科技,包括短視頻平臺和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通過“科技+文化”,傳播和推廣非遺。
如何借助非遺對外講好民族地區故事?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烏蘭牧騎副隊長何買拉蘇表示,一方面要做好國際國內市場和文化交流專題研究,促進研究成果產業轉化,另一方面鼓勵更多非遺傳承人、民間團體等參與對外文化交流,與世界各國分享中華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向外輸出 擴大影響
在中國網文、網劇、網游持續風靡海外的同時,中國電影也在全球掀起新浪潮。全國政協委員、中影集團董事長傅若清表示,類型豐富的中國影片正吸引著海外觀眾,如文化特色鮮明的《只此青綠》、視覺表現力較強的《哪吒2》、具有全球敘事能力的《流浪地球》系列等。
對于影片“出海”面臨的難點,傅若清直言,宣發層面主要是落地難、排片難,不易觸達海外本土觀眾。此外,還需要解決素材審核、物料投放等諸多流程銜接問題。
以電視劇《山海情》在非洲引發觀看熱潮為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皇甫宜川指出,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電影大有可為。“我們要關注全球南方需求,用中國故事、中國智慧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全國政協委員、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總編輯王平久認為,《哪吒2》的成功為中國電影出海提供了無限可能,也激發了中國電影人的信心。他說,“中國電影將全力以赴,認真打磨精品,創新敘述方式,讓更多大制作和好故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