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環境資源界小組會議上龔建東發言。(受訪者供圖)
龔建東多年來持續關注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議題。去年全國政協大會上,他帶來關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增強氣候韌性、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提案,獲評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
何為氣候韌性城市?龔建東解釋,氣候韌性城市是指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面對暴雨、高溫、嚴寒等極端天氣事件,具有有效預測、預警、應對并從中恢復的綜合能力的城市。
“在前期我們調研的各城市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形成了可借鑒的經驗。”龔建東說,比如重慶氣象部門通過數字模擬等技術助力分析研判汛情,做好防范應對和應急處置;河南開封建立了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應急預案,在面對洪水等災害時能夠迅速響應、有序應對。
如何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增強氣候韌性?龔建東認為,首先要強化城市氣候韌性建設制度保障,將氣候韌性建設要求落實到城市規劃和城市更新改造中。
他表示,還要持續完善城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重點加強多種氣候驅動因子和災害交織發生的復合型極端事件應急預案;通過構建協同綜合、靈敏可靠的城市感知體系,建設智慧化預警平臺等形式,提高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氣象服務”,龔建東表示,氣象服務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已成為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舉例道,交通保暢方面,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交通方式的運行離不開氣象服務;糧食保豐方面,精準的氣象預報可以為農事活動提供科學指導;能源保供方面,氣象可服務于風光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的穩定供應;生態保護方面,在助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方面氣象服務大有可為;民生保障方面,特色生活氣象服務可以覆蓋“衣食住行游購娛”各個方面。
“當我們說起某個氣象災害百年一遇時,很多人會理解為一百年才發生一次。其實這是一個概率統計的概念,并非百年才出現一次,而是任意一年內有百分之一的發生概率。”龔建東說,氣象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還需提升氣象素養和防災減災能力,為應對氣候的不確定性做準備。
談及如何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龔建東說,一方面,要強化氣象災害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氣象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