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康巴什區“以工代賑”現場。(資料圖) 王洋洋供圖
“合同是從去年4月份簽訂的,一直簽到了今年5月份,到期后再簽?!睆執煊畲致怨浪懔艘幌?,僅園林綠化養護這項工作,每人就能收入6萬元左右。
“在這里干活,工資不會拖欠?!睆執煊罡嬖V記者,這一切要感謝康巴什區政府及時推出的“以工代賑”好政策。
旨在鼓勵進城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的“以工代賑”項目,受益的還有王學平、張全為等人。他們或承攬當地的園林綠化養護,或承攬當地節慶期間氛圍營造的亮化等工作。受訪時,這些進城農民工皆認為,“工作之余,還可接送孩子,省卻了很多煩惱。”
2004年,康巴什區在一片沙漠中應運而生,張天宇等人作為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自然成了生態移民戶。
“當時,政府給我們蓋了房子,還給各種補貼,但想外出打工必須背井離鄉。”張天宇告訴記者,為了生活得更好,他在過去20年間一直在外務工,直到去年他獲悉了“以工代賑”的新政策,這樣的局面才結束。
“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在當地承攬一些項目。”去年4月份,張天宇通過關注康巴什區的公眾號知悉這一切后,他迅速申請,幾天后當地街道就給予了答復,“找工作太快了?!?/p>
楊春文是康巴什區哈巴格希街道的黨工委書記,也是康巴什區“以工代賑”項目的輪值負責人。他介紹,目前,康巴什區共有240支農牧民勞務隊,共計分配“以工代賑”項目140個標段,合同金額約3900萬元。
“現在康巴什區推行的‘以工代賑’項目,在整個內蒙古地區是獨一份?!睏畲何耐嘎叮瑸榱烁油晟圃擁椖浚F在當地多個街道正在建立“勞動力信息庫”,并嘗試實行“勞務輸出”。
“這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農民工,原本就有一技之長,現在他們主要涉獵的工種是電工、瓦工、貨卡司機等。”楊春文認為,經過有關部門大力培訓后,這些進城農民工的市場競爭力也會逐步增大。
“我們推行的‘以工代賑’項目,在收益分配上,除了支付進城農民工工資外,還拿出一部分資金對當地老年人等群體給予幫扶,以此跑出‘共同富裕’加速度?!睏畲何恼f。
楊春文告訴記者,為了實現這一利好政策,目前,康巴什區社會各界正在努力挖掘和引導各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中符合“以工代賑”的項目。就在記者采訪他的當天,他的微信中又傳來一條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