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公子”吳敏婕:守住傳統的“根” 劃動創新的“槳”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閆旭 龍敏 裴質斌)“守正是創新的根基,創新是守正的發展。”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文化藝術科普平臺“意外藝術”創始人吳敏婕8日說道。
互聯網上,吳敏婕以“意公子”形象為網友所熟知。2013年創辦“意外藝術”以來,她投身大眾文化傳播,通過視頻,以獨特的視角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中華文化經典和歷史知識。
隨著短視頻平臺興起,吳敏婕注意到,越來越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從業者,加入到了短視頻的制作和傳播中,創作出不少具文化視角的作品,開拓了新的內容表現形式。
“新技術的引入,讓我看到傳統文化與數字媒介的緊密結合,技術迭代不斷為文化傳播賦能。”吳敏婕相信,創新是守正的發展,而守正是創新的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是穿越千年而不變的。”吳敏婕說,對互聯網傳播而言,內容是最根本的東西,好的內容可以穿越時代周期,這是要守住的“正”。
很多人認識“意公子”,是因為在短視頻平臺刷到她解讀蘇東坡的視頻。吳敏婕的“出圈”經驗,是創作要深入、淺出和共情。在她看來,“深入”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創作不深入,不足以共情,這背后需要收集海量的、結構性的資料。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今年是吳敏婕履職的第三年。“我的一大新認識就是突破單領域思維,從更多關注文化藝術領域的獨立問題,到思考跨界協同。”吳敏婕說,文化藝術是可以和教育、科技、鄉村振興等聯動的,甚至協同文旅等多部門。
吳敏婕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從小聽著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故事長大。陳嘉庚在廈門留下了深遠的教育遺產,乃至全國的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吳敏婕提交了關于發揮嘉庚教育遺產作用的提案,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等單位的答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這讓吳敏婕更加相信,文化自媒體從業者和文化傳播者既要守住傳統的“根”,也要劃動創新的“槳”。
“而文化傳播的破局點,就在傳統與科技的‘雙向奔赴’中。文化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根系與枝葉共生。數字技術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講好故事的新用法。新質生產力要落地,需要更多‘翻譯者’。”吳敏婕表示,未來她會繼續努力,用技術讓文化“活”得更精彩,用文化讓技術“走”得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