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縣涌豐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育秧大棚。蔣軍君 攝
“集中育秧大棚內不僅可調節溫度和濕度,避免‘倒春寒’對早稻育秧的影響,還可一鍵實現灑水、施肥的智能化控制。”合作社負責人黃青峰介紹,今年,除了自己種植的1000多畝早稻,合作社還要為其他種植戶提供早稻秧苗7000余畝。
由于補貼力度大,農戶開展早稻集中育秧的積極性大為提高。位于新田縣石羊鎮地頭社區的新田湘農種養專業合作社,一個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集中育秧大棚于近日全部完工。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智能育秧流水線1小時可制作700個秧盤,10個工人一天可制作5600個秧盤,能滿足200畝大田用秧需求。”合作社負責人李擁軍介紹,采用智能化、工廠化育秧方式,可大幅縮短育秧周期,提高早稻育秧效率,秧苗只要培育25天就可下田,相比傳統育秧模式縮短了5天,同時秧苗品質更好,成活率也更高。
近年來,新田縣積極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代育秧、代翻耕、代機插等社會化服務,推進水稻生產規模化、社會化、產業化進程。隨著智能化育秧技術的推廣和秧苗質量的提升,越來越多農戶選擇與合作社簽訂服務協議,將早稻生產關鍵環節交給專業團隊打理,不僅讓農戶省心省力,還確保了秧苗的優質高產,為糧食穩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了解,2025年,新田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6.3萬畝以上,其中早稻14萬畝,早稻集中育秧面積達到11萬畝以上,早稻集中育秧率力爭達80%,實現早稻秧苗育得出、育得好,為早稻豐產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