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職業技術學院聽障學生張青青(中)參與志愿服務。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供圖
“雖然聽不到,但我感受得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剛入學,張青青就關注到學校經常開展各類學雷鋒志愿活動,便積極報名參加。一開始她只是想單純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近千個小時。
從家鄉山西到求學地湖南,再到實習地江西,張青青的足跡遍布廟會服務、社區幫扶、兒童關懷、手語翻譯等不同領域,每一次志愿活動,她都全力以赴。
最開始,張青青的愛心志愿服務并不完美。在一次社區幫扶活動,因溝通不到位出現誤解,張青青給獨居老人買錯了生活用品。面對這份小小的失誤,老人并沒有責怪她,但她卻一直記在心里。“我很自責,不想讓自己的聽力障礙影響服務質量。”她下定決心要解決溝通問題。
此后,張青青主動摸索各種方式:用手機打字交流,學習并教授老人簡單手語,甚至借助相關APP軟件轉寫對話。一遍遍地嘗試,讓她的“無聲服務”變得更加溫暖且高效。她說:“溝通不僅是聽和說,更是心與心的連接。”
張青青并不是班干部,卻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為班級設計黑板報,幫助班級多次在院級評比中獲獎。“言語難以表達,我想用行動讓大家看到志愿服務的意義。”她說。
如今,張青青正在江西景德鎮進行崗位實習,工作之余依然關注志愿服務。“只要公司有志愿活動,我一定會報名。”在她看來,雷鋒精神不僅僅是助人為樂,更重要的是堅持助人為樂。
輔導員梁定華認為,張青青近千小時的志愿路證明,奉獻無需聲響,行動自有回音。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志愿是一場薪火相傳的接力賽,哪怕言語無聲,善意與溫暖卻能抵達更遠的地方。
面對未來,張青青表示:“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務,讓愛心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