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軍在救援現場。受訪者 供圖
“救援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多年間,楊軍帶領團隊開展縣內外救援行動1850余次,轉移被困群眾2000余人。在2021年河南特大洪災、2023年河北特大洪災等國內災害救援現場,也有他們的身影。
楊軍介紹,隊伍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每年開展300小時以上專業訓練,模擬防汛抗旱、地震救援等實戰場景。通過相關部門補貼,愛心人士捐贈,隊員們自籌資金等方式購置沖鋒舟、無人機等裝備,累計投入超200萬元,建立起物資儲備庫和應急響應機制。
“最困難時,隊員們抵押房產籌集救援經費。”楊軍坦言。轉機出現在2021年,蒼溪縣將這支隊伍納入政府應急體系,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機制。縣財政專項補貼、愛心企業捐贈設備、社會各界踴躍支持,讓公益救援事業駛入快車道。
如今,楊軍團隊的救援裝備已更新至第三代,形成“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良性循環。當問及支撐他們堅持的動力,這位硬漢動容了,“看到獲救群眾眼中的光,聽到那句‘謝謝你們’,所有的苦都值了。”
“現在最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進來。”楊軍說,從最初靠熱情支撐,到如今形成“老帶新、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機制,這支隊伍正在完成從“生存型”到“發展型”的跨越。
正如獲救群眾贈送的錦旗所寫:“雷霆救援顯擔當,大愛無疆鑄忠魂。”在四川盆地北緣的山山水水間,這支經歷蛻變的救援鐵軍,正不斷書寫著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