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小熊打上腮紅?!∈茉L者供圖
在傳統玩具產業里,毛絨玩具似乎總是和“童年”畫等號。一旦消費者跨過18歲的成年門檻,其生命周期也“戛然而止”。
審視當下,玩偶經濟正在突破年齡枷鎖,尤其是近年來,“毛絨絨”潮流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文化消費新風尚。
“我們這里不僅可以購買玩偶,還可以選擇成套的衣服或者自己動手制作。”肖毅是杭州一家玩偶DIY工作室負責人。據她介紹,隨著玩偶社交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關注這一細分市場,推出相關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作者注意到,除了“毛絨絨”的玩偶外,從地標、文物到美食,各類元素紛紛以軟萌的姿態“賣萌”,掀起了一場“萬物皆可毛絨”的情緒消費風尚。
例如,在紹興,地道美食臭豆腐變身成毛絨掛件,并配以俏皮可愛的“表情包”,成了當地的“補貨王”。
“太可愛了,玩偶的表情很治愈。油炸臭豆腐不能打包帶回家,臭豆腐玩偶倒是可以作為伴手禮帶回來?!庇慰屯醯さな茉L時如是說。
從紹興的“臭豆腐”到山西的“刀削面”,從甘肅的“麻辣燙”到陜西的“肉夾饃”,毛絨玩具搭乘“文創”這股熱潮,以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圈粉眾多年輕消費群體。
根據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相關調查數據顯示,“Z世代”已然成為毛絨玩具市場的消費主力軍。這一現象表明,毛絨產品已跨越年齡界限,成為一種時尚潮流,深受成人消費者的喜愛。
“毛絨玩偶,將固態文化的記憶轉化為了可擁抱的實體?!闭憬髮W旅游學博士、浙大城市學院國際文化旅游學院講師李罕梁表示,當“毛絨化”的在地文化符號在“Z世代”懷抱中蘇醒,“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消費形態迭代,更是文化記憶的拓撲學重構”。
李罕梁認為,這種重構既包含對傳統的解構,也預示著新型文化認同機制的生長,更讓文創產品煥發出了別樣魅力。
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相華看來,如今的年輕人,已不再僅僅將文創產品視為情緒的宣泄口或孤獨的陪伴者,他們更是以此為契機,構建起了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社交圈,“這一現象,著實令人驚嘆。文創產品,已超越了情感寄托的單一維度,它更像是一個新型社交的媒介,引領著年輕人踏入一個又一個獨特的圈層”。
在王相華看來,這些圈層,不僅僅局限于社交范疇,還蘊含著強烈的市場屬性,“在‘Z世代’的浪潮下,媒介與交流、交易的手段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年輕人可以輕松地通過各種方式,將自己鐘愛的文創產品進行交易,分享給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