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葉志洪創作的棕編作品《雙龍戲珠》。受訪者供圖
從選材到制作 認真對待每一步
“今年是蛇年,我也做了幾個關于蛇的擺件。”端坐在工作臺前,葉志洪拿出準備好的一片棕櫚葉,運用雙編手法開始創作,僅20分鐘左右,一條長約10厘米的棕編蛇便逐漸成形。他還展示了另外幾條大小不一的棕編蛇,其中最新的作品便是兩條仰著頭精神抖擻的蛇,隔著“2025”字樣遙相呼應,是他專門為蛇年創作的生肖主題作品。
葉志洪介紹,棕編從選材到后期制作都十分講究,其中,最關鍵且最難掌握的步驟便是編織手法。“棕編的技法分單脊、雙脊、四脊等,要先用鐵絲做好造型骨架,再順著鐵絲進行編織。”葉志洪指著桌上的一款“雙龍戲珠”擺件說,別看它只有60厘米,卻足足用了20多把棕櫚葉。
為了尋找創作靈感,這些年,葉志洪在工作之余常常流連于街頭巷尾,近距離觀察各種動植物,也會到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每當創意來臨,他就會讓學習素描的女兒幫忙畫在圖紙上,再一點點琢磨實踐。
正是憑借其對萬物的熱忱和扎根民間的經歷,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作品在他手中呈現。葉志洪說,每次有展會,他的棕編小攤總是圍滿游客,在這些琳瑯滿目的物件里,棕櫚葉編織的螞蚱、蜻蜓、蝴蝶等玩具是孩子們的“搶手貨”。
不被定義 讓傳承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國潮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但和其他較為小眾的技藝一樣,棕編的傳承發展讓葉志洪感到責任在肩。
為了跟上潮流,這些年,除了傳統的棕編造型,葉志洪還積極拓展新技法,結合草扎、竹編等編織技巧,賦予了棕編工藝品更多的呈現方式。
每年五六月,他都會去山上采摘棕櫚葉,通過改良制作工序,備足原材料。為了讓作品更加堅實耐磨、易于保存,他還利用脫水法制作出干棕櫚葉用于編織。
在做好棕編手藝的同時,葉志洪主動參與當地組織的非遺進校園、進景區等活動,努力擴大棕編的影響力。
“家長都很愿意讓孩子體驗棕編,也希望體驗過后能有更多人喜歡上這項民間技藝。”葉志洪撫摸著陳列架上的“教學版”簡化蜻蜓、螞蚱。這些特意保留毛邊和接縫的作品,是他特別設計的“不完美”——當孩子們發現自己總編不整齊時,才會明白慢工出細活的真諦。
“我徒弟今年19歲,已經學習了三四年的棕編。年輕人想法多、思路廣,期待未來這項技藝的創新之路能越走越寬。”葉志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