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隊員在野外勘查中。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供圖
通過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等多專業方法綜合應用與協同結合礦床地球化學礦物巖石學研究方法,找礦團隊對礦區成礦條件、礦化富集規律等進行了深入研究,鎖準了厚大礦體的隱伏部位后,通過鉆探等地質工程去驗證及控制礦體。綜合10多個科目共同深入研究,最終黨壩礦床隱伏礦形態和空間位置逐漸清晰。“從礦區的坡面圖來看,要找的礦脈就像一條‘細飄帶’,不規則地從地表向地殼深部延伸。我們發現了礦脈蹤跡后,接下來就是布設鉆孔。”野外現場負責人、高級地質工程師蔡云華介紹。
據悉,整個工作區高差2200米,技術人員在其中布設140多個鉆孔,累計進尺4萬余米。“最終圈定了11條鋰礦體,其中一條主礦體資源量占比超80%。”蔡云華介紹,在第三階段找礦工作中,找礦團隊創新應用液壓便攜式鉆機先進工藝實施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綠色勘查技術,解決了鉆孔深部變形變位大偏離礦體的技術難題,大幅提升勘查效率。
據悉,自2011年以來,黨壩鋰礦勘查投入經費超1.7億元人民幣。10余年間,黨壩礦區探明氧化鋰資源儲量超112萬噸,實現三個階段的找礦突破,刻下了新的“鋰”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