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華在辦公中。肖健 攝
葛明華出生在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一個農民家庭。他回憶,20世紀七八十年代,鄉里一家衛生院和村里的幾個“赤腳醫生”是守護鄉親健康的主力。工作后,他見到很多腫瘤患者,由于當時經濟、交通、設備等總體還是比較落后,來求診的患者大多是中晚期,又沒有好的藥物,所以效果不佳。
那時葛明華發現,自己選擇醫學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也是從那時起,他明確要終身從事醫學。
2000年前后,國內外甲狀腺癌發病率不斷升高。在葛明華看來,這是一個會越來越被重視的學科。“甲狀腺癌好發于年輕女性,傳統手術后有些患者頸部疤痕很粗大很難看,患者很焦慮,我就開始對切口進行不斷的改良。”葛明華介紹,隨后他在國內較早開展了全腔鏡下的甲狀腺手術。
2017年,葛明華帶領團隊在國內最早嘗試開展改良腋窩入路無充氣甲狀腺手術,手術疤痕越來越隱蔽,患者心理感受越來越好。如今,這項“藏痕于腋”的絕活,已化作4萬多名患者衣領下隱秘的“生命密碼”,在國內廣泛推廣。
在科研戰場,葛明華像一位執著的“棋手”。他帶領團隊在甲狀腺癌的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和術后康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
2025年早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首屆醫學高層次人才計劃名單,葛明華的名字在列。這位頭頸腫瘤外科專家在醫療界深耕三十余載后,獲得“國家杰出醫師”的稱號,為職業生涯再添一枚勛章。
作為農工黨浙江省委會主委,葛明華始終在思考,如何將黨派力量賦能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農工黨內有一大批醫學專家,社會服務具備顯著優勢。”葛明華介紹,根據“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貴州畢節的總體部署,其策劃并推動了浙江省人民醫院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浙江省人民醫院畢節醫院。
近兩年來,畢節醫院開展了248項新技術新項目,Ⅳ級手術等高水平指標實現近100%增長,遠程機器人手術等高精尖技術診療也在當地開展。
2013年,葛明華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至今已連續三屆。十余年間,他深入基層,捕捉醫療體系的細微脈動,圍繞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打造高水平醫療服務共富新體系等積極建言獻策。
如今,新一輪科技創新正在加速,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也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今年,他的目光投向更前沿的領域——醫學人工智能。
葛明華表示,目前醫學人工智能存在數據共享程度低、知識利用不足、算力不足以及安全隱患等不足等現狀。為此他建議,國家應制定醫學人工智能發展的專項規劃,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醫療數據標準和規范,打破數據孤島,建立醫療數據交易平臺。
“我們還要加大對醫學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支持,建立醫學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評價機制和評判標準,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并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鼓勵公立醫院與高校、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葛明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