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鄉風景宜人。受訪者供圖
布朗山鄉坐落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中緬邊境,是中國唯一的布朗族鄉,也是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生于斯長于斯的張敏從一位村寨少女成長為大學生、人民教師,再到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她的個人經歷與家鄉發展緊密交織。
往昔的布朗山,隱匿于霧靄繚繞的森林中。繁茂的雨林孕育了布朗、哈尼、拉祜等民族,但也造成長期的封閉與困苦。張敏的童年記憶中,有在風雨中飄搖的干欄式茅草房,也有鄉親們為溫飽而終日奔波的身影。
“父親當年去鄉里上班要民兵護送,怕遇上野象和黑熊。”張敏回憶,2000年時的布朗山,勸學還是件苦差事:“村干部得騎摩托車滿寨子勸‘逃學娃’”。
張敏的成長過程恰逢家鄉滄桑巨變:泥濘的山路被硬化路取代,直抵家家戶戶;茅草屋變身白墻黑瓦的小樓;大學生越來越多,碩士、博士也已不鮮見。
“我母親所在的曼囡村建起設施完備的小學,孩子們上學再也不用翻山越嶺了。”張敏欣喜地說。
走進如今的布朗山村寨,家家戶戶井然有序、花草蔥郁,“這說明百姓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裝點家園。”
大學畢業后,張敏為支持家鄉發展,選擇成為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張敏希望能為邊疆民族地區培育更多新型人才。
她介紹,現在許多年輕人畢業后愿意回歸西雙版納村寨,他們學技術快、思維靈活,為當地的茶、咖啡、橡膠等產業注入新活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不少年輕人通過直播,將布朗山的茶葉等特產銷往全國各地,讓千年茶韻飄得更遠。”張敏說。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張敏持續深入西雙版納各地調研,傾聽基層聲音,將“百姓所愿”化為提案中的“金點子”。她的包括橡膠產業、興邊惠民、亞洲象保護等在內的多項提案和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或采納。
她坦言,作為邊疆民族地區,西雙版納依然面臨工業基礎、教育基礎薄弱等挑戰。
“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是進一步增加收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張敏表示,這就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并引入龍頭企業和高技能人才。
談及未來工作計劃,張敏說,她將繼續關注職業教育,特別是西雙版納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合作,并持續關注鄉村振興,讓百姓心聲被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