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偉云正在給患者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角膜呈橢圓狀,周邊曲率和直徑各不相同,因此精確匹配至關重要,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患者角膜缺失哪一部分,我們就從捐獻的角膜中選取相應部分進行移植。”史偉云介紹說,2024年,他用新方法取了1200例角膜,還率先在中國用飛秒激光輔助手術。這種技術切割更為精準,術后光學效果也更理想。
“角膜盲患者必須用新鮮角膜替換病變角膜。眼球的角膜就如同一塊玻璃,玻璃臟了擦不干凈就得更換。”史偉云已連續三年關注罕見醫療器械的審批流程問題。“我們醫院自行配置了一種角膜保存液,它可將供體角膜活性維持一周以上,突破傳統手術‘即取即用’的時空限制。”史偉云表示,角膜保存液屬于罕見醫療器械,每年需求量約為兩三萬支,雖是小眾需求,但對患者來說卻是剛需。
連續三年關注罕見醫療器械問題的史偉云稱,自己在首次參加十三屆人大會議時就發現,中國有針對罕見病藥的注冊、審批特殊渠道,卻沒有針對罕見醫療器械的相關機制。作為罕見醫療器械的定義者,他解釋道,罕見病發病率通常在萬分之幾,而罕見醫療器械則是指年使用量不超過幾萬套的器械。
國家藥監局高度重視史偉云關于罕見醫療器械注冊流程的建議。經過一年的調研與努力,角膜保存液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獲得國家注冊證。“這對眼科角膜移植事業意義非凡,有助于在全國推廣這種先進的角膜捐獻方法。”史偉云認為,保存技術的改進能讓捐贈者遺體眼球得以保留,將逐步緩解角膜供體短缺的問題,“這對我國角膜盲患者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福音”。
“眼睛結構精巧細微,個體差異極大,所以機器人應用于眼科手術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談及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眼科領域的應用,史偉云表示,它們在診斷、病案管理、智慧醫院建設等方面作用顯著。“DeepSeek出現后,我在醫院積極推動其在門診病例、病房病例、手術系統管理等方面的應用。AI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用于新藥研發,能加快研發進程、縮短研發周期,對醫院管理、提升診斷準確率、減輕醫生工作負擔也大有益處。”
身為眼科專家,史偉云還十分關注兒童近視問題。他表示,盡管近視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但有一種理論認為,眼睛在發育過程中,如果長時間看近處,大腦會誤以為眼睛僅需滿足看近需求,眼球便會朝著近視方向發展。“預防兒童近視,從三四歲起就應到醫院檢測遠視儲備,建立視覺檔案。同時,要盡量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因為即便電子產品屏幕質量再好,也存在閃爍問題,眼睛持續調節,易產生疲勞。”
從實驗室到手術臺,從建言到政策落地,史偉云始終踐行著“醫之大者”的使命。這位不斷創造光明奇跡的眼科專家,仍在為點亮更多黑暗中的生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