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于鳳軍。(資料圖片) 胡楊 攝
“以前的心思都撲在經營超市上,壓根沒有想過轉行。青龍山種植甘薯的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市場前景一片光明,我就也想嘗試著種點。”就這樣,不甘于平淡日子的于鳳軍決定踏足甘薯產業。
2017年,于鳳軍豪情滿懷地種植了400畝甘薯。但由于以前毫無種植經驗,從選秧、栽植再到田間管理,每個環節他都只能在實踐中艱難摸索,時常向有經驗的種植戶尋求技術指導。一年來,于鳳軍全身心投入到這片甘薯地中,但因種植和管理技術不成熟,最終的收獲并未達到他的預期。
“種甘薯可比經營超市累得多,收成也不太理想,但是我覺得每天都過得特別充實,在地里忙碌一天心情格外舒暢。技術這東西可以慢慢學習,肯定能學會,所以還是有信心繼續干下去。”第一年的種植經歷非但沒有讓于鳳軍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深耕甘薯產業的信心。
2018年,于鳳軍調整策略,縮小了種植面積,只種了200畝甘薯。此時的他不再局限于當地,而是主動前往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去學習先進的種植和管理技術,同時他還通過網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經過不懈學習與實踐,于鳳軍種植的甘薯嶄露頭角,產量高、口感甜、品相好,十分暢銷。
取得成功后,于鳳軍想到的就是鄉親們。“既然我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和經驗,就要幫助更多的老百姓在甘薯產業上增收。”于是,于鳳軍毫不猶豫地無償為當地1200余畝的甘薯地進行田間管理服務。這1200畝地涉及10多戶農戶,他們大多是第一次種植甘薯。從選秧到定植密度、從移栽到追肥、再到防治病蟲害,每一個細節于鳳軍都精心指導,事無巨細。他時常穿梭于農戶的田間地頭,察看甘薯長勢,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與農戶溝通,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在于鳳軍的幫助下,這些農戶種植的甘薯都成了家庭增收的重要來源。
龐志華便是在于鳳軍帶動下受益的典型代表。他跟著于鳳軍種植了6年甘薯,以前他家只有20多畝玉米地,靠天吃飯,收入微薄。到了2024年,龐志華種植了120畝甘薯,又在于鳳軍的幫助下,開拓了粉條加工產業,一年收入近30萬元。幾年來,龐志華家里不僅蓋了新房子,還買了小轎車。
除了為老百姓無償代管甘薯地,于鳳軍積極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解決了近80人的就業問題。他成立了近70人的務工團隊,打造“奈曼青龍薯鄉人”的服務品牌,服務于當地的甘薯種植和田間管理。僅2024年,于鳳軍的勞務團隊收入就高達150多萬元,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我們兩口子都在于鳳軍這兒務工,一年收入6萬多塊錢,日子比以前強太多了。”于翠新滿臉笑容地說。以前,于翠新家中只有20多畝地,還要負擔兩個孩子的讀書費用,生活捉襟見肘。如今,夫妻倆不僅務工有穩定收入,自己還種了10畝地的甘薯,去年僅甘薯這一項就收入7.9萬元,每年穩穩當當有10多萬元的收入。
現在的于鳳軍,每年中許多時間都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考察秧苗、農資化肥,“市場瞬息萬變,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遠。”
放眼未來,于鳳軍對自己的甜蜜事業有了新的規劃,“以后計劃一步步能建起甘薯全產業鏈,從種植到收購儲存,再到成品加工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