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央啦和孩子們在吃“古突”。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在拉薩市兒童福利院,43歲的央啦已經當了13年的特殊家長,擔負著孩子們飲食起居、家庭教育的重任。十余年間,先后照顧了20多個孩子,有些孩子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現在她的家庭里有12個孩子,最小的4歲,最大的20多歲,基本上都在讀書,有些已經開學返校。其中4歲的女孩格外粘著央啦。她對孩子們的親情超越了血緣關系。
福利院的孩子,在吃穿用度方面均有生活補貼,央啦說:“換季的時候給孩子買衣服,看到好看的忍不住自己掏錢買。”
其實,央啦也有自己的孩子,目前上大學一年級,已經開學返校。放寒暑假時,孩子會與央啦團聚。想起過往的缺失陪伴,這位母親不禁紅了眼眶。
曲丹在這里生活了10多年,一直由央啦照料。今年中專畢業后,他將在8月前往天津就讀??频碾娮由虅諏I,希望以后能直播帶貨。談及母親央啦,他說:“媽媽愛嘮叨,但對我們特別好,讀初中時,我藏文不太好,媽媽經常陪讀到深夜?!痹谶@里,曲丹與媽媽、兄弟姐妹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羅布是2013年入住到拉薩市兒童福利院,在央啦的照顧下,已經完成本科教育,現在是研究生,畢業后計劃讀博或是考國家公務員。他說:“本科畢業后,跟媽媽還有院里商量想繼續考學,他們都特別支持?!?/p>
與曲丹一樣,羅布也說媽媽愛嘮叨,“媽媽心地很善良,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在內地上學特別想家的時候,總要忍不住給她打電話?!?/p>
天色漸晚,大家一起做的“古突”面食入了鍋,央啦不停攪拌。不多久,香噴噴的“古突”出鍋,孩子們準備碗筷。按照傳統習俗,會在“古突”面團里包上羊毛、黑炭、辣椒等不同寓意的東西,央啦帶著孩子們用寫好的藏文字條代替。
圍坐在客廳,大家迫不及待打開“盲盒”,找到面團里的紙條,有人吃到象征性格溫柔的羊毛,有人吃到象征心直口快的辣椒……你一言我一語,氣氛好不熱鬧。
夜色漸濃,他們的“古突”夜還在進行,拉薩城區陸續放起了絢麗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