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視角下,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村民分揀晾曬藥材。(資料圖)康樂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景古鎮景古村一合作社理事長李永平,18歲便以架子車走村串巷收購藥材。如今,他在青海流轉3000多畝土地大規模種植,在村里保留幾十畝用于試種新品種。去年涉足加工環節,憑借種植到加工全程可溯源的優勢,向廣東藥企訂單銷售。
距景古鎮約1小時車程的八丹鄉麻灣村,27戶人家形成“家族式經營、親戚帶親戚”的藥材販運模式。28歲的馬國雄,靠向南昌藥企訂單式供應柴胡等藥材,年收入最高可達七八十萬元。
為推動產業升級,康樂縣連續三年出臺獎補政策,累計發放5088萬元,建成1個核心基地、2個示范基地和5個推廣基地,并與石家莊以嶺藥業合作建立當歸、柴胡GAP基地,促進種植綠色化、標準化。
景古村文書、24歲的孫楠返鄉成為“中藥材主播”,以沉穩風格推銷當歸等藥材。雖起步業務量少,但具有示范效應,已有合作社邀請他進行直播技巧培訓,讓村民看到電商賦能產業的潛力。
康樂縣縣長馬文吉接受專訪時表示,當地鼓勵村民開展中藥材初加工,當地50多家合作社和個體戶長年從事初加工,300多戶為販運專業戶,產品銷往多地,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古老藥方嵌入“康養版圖”
在康樂縣,中藥材不僅撐起了年產值超億元的產業根基,更探索出一條傳統醫學與現代康養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
康樂縣中西醫結合醫院是臨夏州首個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中醫醫療機構,開展針療、罐療、中藥外治等13類45項中醫適宜技術,形成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讓古老中醫藥智慧與現代醫療技術緊密結合。
66歲的風濕骨病科主任胡惠蘭是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醫院將她的臨床經驗編纂成冊供年輕醫生學習。甘肅省中醫院專家王海東團隊也入駐醫院,形成“老帶新、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梯隊。
醫院皮膚診療中心主任丁新民計劃開發中藥面膜、藥浴技術,將古老中醫驗方融入“顏值經濟”。而1996年出生的老年病科帶頭人馬彪,利用微信群提供“云端問診”服務。他表示,如今患者對中醫認可程度提高,年輕人也更愿意嘗試中醫調理身體。
康樂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張鵬飛說,醫院還規劃建設“休閑療養公園”和“農療康復示范園”,通過園藝治療、勞動技能訓練幫助患者重建自信。
馬文吉透露,當地通過中藥材種植全鏈條升級、中醫藥技術守正創新等方式,構建“中醫藥+康養游”新產業。計劃依托特色民俗小鎮和景區景點,打造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中醫藥文化打卡地和特色旅游產品,促進中醫藥與文旅、康養深度融合。
如今,行走在康樂的青山綠水間,康養民宿藥香彌漫。此外,當歸雞、當歸醋等特色農特產品已面市,當地正從“原料供應地”向“康養旅游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