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游客在冬日的呼和浩特大黑河“千島湖”打卡。 樂炎 攝
在蒙古語中,呼和浩特意為“青城”。然而過去數十年,該地因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人口增加、城市擴容等,形成多處“城市傷疤”。如這片被當地民眾稱作呼和浩特“千島湖”的碧波仙境,4年前還是一片砂石裸露的荒灘。
“1009個口袋公園,總面積4261公頃,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已達86.1%。”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云素枝介紹,2013年起,政府依法逐步取締違規養殖場等污染企業,并將邊角地、閑置地利用起來種樹種草,越來越多的荒灘、閑置地、鹽堿地等,化為人氣頗旺的“福地”。
為將荒灘修復為千頃濕地,呼和浩特市實施了河道修復與尾水凈化工程;為將沙坑改造成公園,當地僅喬灌木就種了1000萬株(叢);此外,城市中心一處閑置7年的萬畝廢棄基坑,被改造設計成為沉降式建筑地標——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
“最小人為干預”是改造理念之一。針對因沒有科學合理利用留下的沙坑,政府采用“人工干預下模擬自然”的修復方案,保留原有地形,通過人工湖、木棧道、景觀平臺等設施,將沙坑轉化為多層次生態景觀。
Frank日前陪妻子從德國回呼和浩特探親,在呼和浩特小草公園看花燈展時,被美景和人氣驚呆了。當他聽說這個中心城區最大的生態智慧城市公園原本是苗圃用地時,連呼“太神奇”。
近年來,當地生態項目逐漸成為生機勃勃的“城市名片”,出現在城市宣傳推介、游客必打卡地名單和社交媒體上,同時也成為當地新年煙花秀、夏日音樂會等大型社會活動的舉辦地,每次活動都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周圍也衍生出圍爐煮茶、旅拍、兒童樂園、農家樂等多種文旅消費業態。
“最近這些年,我鏡頭里的呼和浩特更加生機勃勃、更具魅力。”當地攝影師樂炎,這些年來一直關注城市變化。他告訴記者,鏡頭里裝著的不僅是風景,更是這座城的呼吸與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