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一水產種業基地內,工人在繁育蝦苗。吳明憲 攝
“這里的蝦苗長勢快,抗病能力強。我們從正月初八開始拿苗,一直持續到5月初。大概4月底5月初左右,再把蝦苗放到大塘中養殖。”來自江蘇鹽城的水產養殖戶孫軍成說。
擦亮種業芯片、深耕藍色糧倉同時,該基地還帶動民眾就業,“游”出一條鄉村共富路。
“廠里員工大部分是附近村民,有五十余位,每月工資收入在50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把更健康、更優秀的綠色苗種帶到全國各地,甚至帶出國門,走向世界。”基地負責人李蓓蕾說。
地處魚米之鄉,水產養殖是杭嘉湖地區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在海寧市,近3500畝“稻蝦共作”田即將迎來“春耕”,澳洲淡水龍蝦進入繁育關鍵期。當地許多大戶引入先進養殖科技,提高種蝦抱卵率。
浙江金藍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繁育車間里,室內溫度25℃,一個個大水池清澈見底,一只只大蝦揮舞著鉗子,在水里十分活躍。繁育期間,室內溫度、水溫、水質等都須嚴格控制,車間配備數字化控制系統和尾水凈化設施等,每天24小時運行。
“我們通過實時在線監測,包括pH值、溶氧、溫度等,如果溶氧度達不到要求就會自動報警。”該公司總經理周家升邊查看物聯網系統邊說。
周家升自2016年起從事澳洲淡水龍蝦繁育和養殖。2024年9月,他在海寧市鹽官鎮萬壽村投資500多萬元,建設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繁育基地,入選2025年浙江省級農業“雙強”項目。
自春節起,種蝦陸續進入交配期,該公司計劃每個池子繁育10萬尾左右蝦苗,母蝦從抱卵到“黑頭苗”出售,需要50天時間。“2025年,我們預計總共繁育600萬尾蝦苗,除了供應本地養殖戶外,還將銷往江蘇、安徽、廣東等地。”周家升說。
近年來,海寧市大力探索實施“稻田+N”新型種養模式,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以漁促稻、穩糧增收、綠色高效”。眼下,除了直接銷售獲取收益,在海寧多個鄉村,稻田與蝦塘成為一道獨特風景線,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體驗,走出一條致富新“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