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制作公司(電視劇制作公司支付上映費用可以抵扣的多少2023)
在這個萬物復蘇的春天,影視文娛行業陸續迎來了香港國際影視展、電視節目春推會、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等等盛事和聚會,這些活動透露出行業的新風向與信號。還記得去年此時,影視行業尚未從新冠疫情的陰霾中走出,籌拍集資遇冷,多個大項目停擺。時隔一年后,這些影視公司近況如何?行業真的即將迎來“春暖花開”?
在這個行業經歷洗牌革新后重新出發的節點,南都娛樂特別推出影視廠牌觀察,梳理盤點行業內各個梯隊公司的業務情況與發展動態。第一期,我們將從行業頭部的六大影視公司說起。
2018年,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倡導下,愛優騰三大長視頻平臺曾與六家影視公司發布聯合聲明,呼吁行業共同抵制藝人“天價”片酬及偷逃稅、“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名列其上的六家公司分別是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這在某種程度上足以說明它們當時在業內的頭部地位與影響力。如今六年過去,它們的競爭力與發展態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南都記者將通過本文帶你梳理回顧。
1
何以成為六大?
起底大佬“前史”
2018年,這六大影視公司何以確立頭部地位?首先,它們在成立時都有深厚的“前史”,創始人在行業內擁有豐富的積累沉淀。這六家影視公司中,慈文傳媒于1999年成立,華策影視創立于2005年,新麗傳媒成立于2007年,它們屬于國內較早成立的民營電視劇制作企業。
其中,慈文傳媒是國內第一批被授予電視劇(甲種)制作許可證的民營公司,創始人為資深劇作家馬中駿。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馬中駿因創作話劇劇本《屋外有熱流》聲震中國劇壇,被譽為中國實驗話劇先鋒。上世紀90年代起,他開始涉足影視制作領域,購買了不少小說版權,走上了最早的“IP”改編之路,致力將“經典變流行”。2003年起,慈文傳媒出品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小魚兒與花無缺》等電視劇,在各大電視臺播出后屢獲收視第一,掀起“武俠潮”,《半生緣》《雙響炮》等言情劇也創下一個個收視高峰,由此奠定了其在電視劇行業的穩固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慈文傳媒在2012年就提出了向互聯網轉型的口號。在網文IP成為流量密碼之前,馬中駿就嗅出了網絡小說的潛能,陸續購買了《花千骨》《華胥引》等優質網文IP。此外,慈文傳媒也算是傳統影視公司里最早布局網絡劇的,2018年其出品的網劇《暗黑者》豆瓣評分高達8.1。此后,《花千骨》《楚喬傳》相繼面世,在爆款作品的帶動下,慈文傳媒于2014年上市,股價一路高走,最高時曾達到79.48元/股,市值高達370億以上。其業績表現也相當亮眼,2015年至2017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99億元、2.9億元、4.08億元,累計超出對賭業績達1億元以上。
六大影視公司中第二早成立的是華策影視。在創立華策影視之前,趙依芳曾任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得益于此前體制內的工作經歷與人脈資源,下海創業后,她對政策法規保持著較高的敏銳度,原來的同事、朋友也都還在原來的崗位上工作,這為她籌拍電視劇帶來了不少便利。2005年,隨著國家開始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趙依芳順勢成立了華策影視,陸續推出了多部熱播作品。2010年,華策影視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電視劇第一股”—— 中國第一家以電視劇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
新麗傳媒的創始人曹華益是做圖書編輯與出版工作出身,有豐富的作家資源。上世紀90年代末,曹華益放棄圖書工作,進入了影視劇制作行業,2004年作為制片人,出品了第一部電視劇《浮華城市》,2007年創立新麗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此后陸續出品了《懸崖》《北京愛情故事》《杜拉拉升職記》《父母愛情》等口碑、收視雙豐收的電視劇。
正午陽光、耀客傳媒、檸萌影視這三家影視公司則分別成立于2011、2012與2014年。雖然從成立時間上來看比較“年輕”,但它們的創始人在此前也都擁有相當豐富的從業經歷與資源積累。
正午陽光的創始人侯鴻亮與核心導演孔笙、李雪等人曾是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的核心人物。在山影時期,他們參與了《闖關東》《父母愛情》《溫州一家人》《戰長沙》等多部經典電視劇的制作。在成立正午陽光時,幾位主創已有十余年的一線創作經驗,且有搭檔多年的合作默契。此后他們又一起創作出《瑯琊榜》《偽裝者》《歡樂頌》等大熱劇集,幾乎每一部都是叫好又叫座,觀眾總結出的一句“正午出品,必屬精品”,足以見得其作品的口碑之高。
耀客傳媒創始人呂超在上影工作多年。其任職期間,上影集團與香港英皇電影成立了上影英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拍了一系列熱播劇如胡歌、主演的《神話》,海清、張嘉譯主演的《心術》,黃曉明、大S主演的《泡沫之夏》等。呂超是該合資公司的總經理,擔任了《心術》《神話》等劇的制片人,在業內積累了名望與資源。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在《神話》中扮演“虞姬”一角的演員張萌和呂超相識。
2012年11月,呂超離開上影創立了耀客傳媒,張萌跟隨前往,將自己的經紀約放在了耀客,開啟了夫妻創業之路。公司成立后,接連推出了《離婚律師》《千金女賊》等熱播劇,讓其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先后拿到騰訊、阿里兩大巨頭的融資。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耀客傳媒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半。掛牌期間,耀客傳媒在2016年10月通過定增發行股票750萬股,募集資金1.46億元。
檸萌影視的核心團隊蘇曉、徐曉鷗、陳菲等人在SMG(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效力多年。2014年成立檸萌影視后,由蘇曉帶領的創業團隊在兩年內融資超過6億元,其中的大股東包括實力雄厚的騰訊。2016年,檸萌出品的《好先生》《小別離》等都市話題劇的熱播與良好反饋,讓該公司確立了“溫暖現實主義生活劇”的基本盤,此外其在懸疑推理、古裝偶像等賽道上也有分支產品線。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過去的3月26日,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召開了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進行換屆選舉。其中,正午陽光董事長侯鴻亮當選新一屆會長,華策集團董事長趙依芳、愛奇藝首席執行官龔宇當選常務副會長,檸萌影視董事長蘇曉當選秘書長,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任副會長之一。而耀客傳媒、慈文傳媒的核心人員并未在其列。這似乎說明,這兩個曾經的頭部公司或在悄然掉隊。從2018至今的這六年間,這六大公司分別經歷了什么?
2
六大公司如何拉開差距?
有人精耕細作,有人背靠大樹
2018年是“影視寒冬”的開端,也是各大影視公司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就像潮水退去后,才能知道誰在裸泳。在資本退潮的大環境下,一個公司想要經受住“寒冬”的考驗,只有拿出最本質的核心競爭力——做出好內容。
華策影視的業務面最為廣泛,橫跨電影、劇集、綜藝、藝人經紀等多個領域。其最主要的劇集業務中,涵蓋的題材類型多元,從S級大制作到小成本分賬,從主旋律正劇到言情甜寵都有,雖然口碑褒貶不一,但從數量和市占率上看仍具有較高的優勢。其中,不少收視話題度較高的言情、古偶爆款劇如《杉杉來了》《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親愛的,熱愛的》都來自旗下的子公司克頓傳媒。
在2018年“限薪令”的影響下,華策幾個高成本項目的盈利空間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擠壓。2019年,華策影視遭遇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不過很快在2020年,它就調整優化業務,以充足豐富的項目儲備實現扭虧為盈。該年,華策共開機16部劇集,10部獲得發行許可證,13部劇集首播,均超越上一年度,電視劇收入為34.19億。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2022年間,劇集始終是華策影視的第一收入來源,但其在電影方面的營收也在持續擴大中。2021年,其主投主控的電影《刺殺小說家》票房超過10億元大關。
不同于大部分在上升期迅速開枝散葉、擴展規模的公司,正午陽光始終以孔笙、李雪、張開宙等幾位導演為核心主創,團隊人員穩定而低調。2017年,正午陽光取消了藝人經紀業務,原本從屬于正午陽光的王凱等藝人和其不再有藝人從屬經紀合約。這也意味著,公司會更加專注在精品劇集的制作和打磨。
2019年,正午陽光出品的家庭情感劇《都挺好》現象級熱播,“蘇大強”“手磨咖啡”成為網絡熱梗、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一角的際遇引起廣大觀眾在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等問題上的強烈共鳴;主旋律方面,《大江大河》《山海情》《縣委大院》等作品屢屢獲得飛天、白玉蘭等重量級獎項的肯定。此外,正午陽光也開始將觸角延伸至純網劇領域,《開端》在2022年初掀起全民追劇狂潮,也在2023年的白玉蘭獎中獲多項提名,最終攬獲“最佳女配角”獎。
除了穩穩守住自己的護城河之外,也有公司靠上了互聯網平臺的“大樹”。在2012-2017年間,三次沖擊A股IPO失敗的新麗傳媒,于2018年以155億元價格被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收購,與閱文影視、騰訊影業并列成為騰訊大文娛的“三駕馬車”。借力閱文名下豐富的網文IP資源,新麗傳媒從2019年開始,接連出產了《慶余年》《贅婿》《斗破蒼穹》《斗羅大陸》《雪中悍刀行》等多部男頻IP劇。此外,其出品的現實主義劇《人世間》在2022年成為現象級爆款,在2023年白玉蘭獎攬獲五項大獎,成該屆白玉蘭獎的最大贏家。
一個細節是在當年的155億收購合同里,新麗曾簽下對賭協議,將要在2018-2020三年時間里,凈利潤不低于5億元、7億元、9億元。然而,據財報顯示,這三年新麗傳媒實際的凈利潤分別為3.24億元、5.49億元、4.07億元。受疫情影響,閱文修改了對賭協議,這才讓新麗傳媒松了口氣。
本身就有騰訊投資的檸萌影業在《擇天記》《扶搖》《九州縹緲錄》等幾個古裝大IP表現不佳后,2019年以素來擅長的都市話題劇《小歡喜》在口碑上實現“翻身”。2020年,其在騰訊播出的爆款都市劇《三十而已》抓住了“她題材”行業風口,掀起一陣“女性群像劇”熱潮,檸萌影業聲名大噪,實現連續三年盈利。2023年,其在A股終止上市后轉道赴港IPO上市。
相比之下,慈文傳媒與耀客傳媒則走起了下坡路。2018年,慈文傳媒業績驟降,股價狂跌。為解決股權質押困境,急需引入新資金支持的慈文傳媒轉讓了控股權,受讓方為國資背景的華章投資——一家以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為主的大型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是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然而,國資入股并未挽救慈文傳媒的業績頹勢。財報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74億元、4.05億元、4.66億元,扣非凈利潤分別為-3.67億元、-2.35億元、418.9萬元。慈文傳媒近年面臨著劇集積壓、上線難的困境,近一年內問世的作品只有電視劇《鯤鵬擊浪》與聯合出品的電影《涉過憤怒的海》,對公司的助力作用十分有限。
耀客傳媒曾在2019年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然而其在核心劇集業務上表現并不穩定。首先是電視劇產量相對其他頭部公司而言較低,在2015-2018年間每年向市場輸出的作品保持在3部到5部之間,且口碑波動極大。2016年出品的《幻城》豆瓣評分低至3.2,收視率也從開播的破1下滑至0.28%。雖然它的網播數據亮眼、仍為公司帶來不少營收,但“大IP+流量明星”的爆款公式在資本退潮的大環境下很快失靈。2020-2021年,耀客傳媒回歸到現實主義路線上,出品的《安家》《在一起》《突圍》等現實題材劇集的熱播讓其口碑一定程度上回暖,而在最近的兩年中,鮮再有爆款作品出現。
3
未來何去何從?
有第二曲線,也有背水一戰
時間來到2024年的如今,曾處于頭部梯隊的六大公司,經歷不同際遇后,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我們或許能從它們于近期舉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電視節目春推會等活動上的亮相窺見一二。除了各大公司的待播片單與儲備項目,它們在布局業務線和賽道上也各有不同。
華策影視除了有都市情感劇《承歡記》、古裝IP劇《國色芳華》《錦繡安寧》等豐富的待播項目之外,其在出海與科技兩方面都有重要動態。在內容出海上,華策影視有著明顯的優勢。據相關報道,華策已將15萬+小時影視作品發行覆蓋至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多年影視出口量全國第一。其搭建的全球影視版權交易一站式云平臺——C-dramaRights集保護、確權、分發和交易于一體,上線兩年,已經吸引了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家影視用戶入駐,其中包括美國、日本、韓國、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媒體機構,上線1.4萬小時優質內容。
在科技方面,去年4 月,華策影視公告稱公司已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將和包括百度在內的戰略合作伙伴們共同將 AIGC 技術應用于內容創意、內容制作、內容宣發等影視生產全鏈路。去年6月,華策集團成立了AIGC應用研究院。目前,AIGC應用研究院自研的編劇助手、劇本評估、視頻檢索、AI劇照等功能已在內部應用或內測。
正午陽光近幾年出品的《歡迎光臨》《相逢時節》等都市劇略有口碑爭議,最大的槽點是“狗血”和“爹味”,其套拍的續集作品《歡樂頌3》和《歡樂頌4》反響平平,不及前作。從其待播片單來看,公司未來會在現實主義賽道持續深耕,儲備項目包括《艱難的制造》《小巷人家》《凡人歌》等。
騰訊系的新麗傳媒仍然擁有男頻IP劇的內容優勢,值得期待的作品有《慶余年2》《大奉打更人》等,此外還有根據亦舒作品改編、劉亦菲主演的都市情感劇《玫瑰故事》同樣備受關注。此外,新麗傳媒近年在電影方面的表現也值得一提。從2021年《你好,李煥英》起,新麗傳媒首次與賈玲合作,參與出品春節檔喜劇電影。此后2022年春節檔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2024年的《熱辣滾燙》都有新麗傳媒的出品,三部電影的票房表現都不俗,分別為54.13億元、26.27億元、34.59億元。
檸萌影視在上市之后并非“順風順水”。2023年其上線的作品中,有《愛情而已》這樣口碑不錯但播放數據不如預期的,也有《一念關山》這樣因爛尾而飽受詬病的。2023年初,檸萌還曾因計劃與韓國制作團隊合拍古裝IP劇《溯洄》而受到網友的抵制,引發一陣輿論危機,《獵罪圖鑒2》與《半熟男女》等待播劇的表現或成其挽回口碑的關鍵。值得一提的是,其微短劇廠牌“好有本領”在去年打造了爆款微短劇《二十九》,單劇C端收入達千萬量級。財報披露,2023年檸萌在抖音共播出8部短劇和16個單元故事,總播放量超24億次,短劇相關業務收入達3223萬元,同比增長超12倍。這說明短劇正在成長為檸萌的第二曲線。
值得關注的是,向來長于現實題材劇的耀客傳媒,在2024年將重點發力古裝賽道。其在本屆春推會參展的新劇有半數都是古裝劇,包括古裝武俠系列劇《金庸武俠世界》《九重紫》《花開錦繡》等。這些古裝劇能否將耀客傳媒從頭部梯隊的邊緣拉回到中心?讓我們拭目以待。
慈文傳媒目前仍未能走出業績下滑的陰霾。在長視頻平臺集體降本增效的境況下,公司此前投資較大的《烽火流金》《光明三杰》《光明王》等劇集都在積壓中未能上線,《夏天的骨頭》《梵高計劃》等電影也都未上映。此外經監管部門查實,慈文傳媒2022年財報存在未嚴格按照規定準確披露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數據、未準確披露減值準備等相關情況等瑕疵,似乎也透露出了公司的不佳境況。依此發展趨勢,慈文傳媒如再無爆款作品出現,將很快在頭部六大公司中掉隊。
采寫:南都記者 朱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