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西安5月22日電(阿琳娜 王翠萍)北京時間2023年5月21日16時,西北工業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澳門科學一號”(以下簡稱“澳科一號”)衛星搭載長征2C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1分鐘后星箭分離,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衛星各項狀態良好,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澳科一號”衛星作為世界首個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采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主要用于高精度地球磁場探測,B星主要用于獲取太陽X射線輻射和中能粒子等空間環境數據,采用對日定向模式。A、B星一起可獲取地球低緯度區域和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場異常區(SAA)地球磁場、太陽X射線輻射、能量粒子等數據,從而揭示地球近地軌道的磁場分布規律,以及地球磁場-太陽輻射-能量粒子分布的耦合規律,實現中國在衛星高精度磁場探測與多參量聯合觀測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西北工業大學負責“澳科一號”衛星B星抓總研制,這也是國家航天局批復的首個由高校抓總牽頭作為衛星總體研制單位的國家衛星型號任務,航天學院周軍教授擔任B星總設計師。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負責A星抓總研制,衛星科學探測載荷由澳門科技大學負責。“澳科一號”衛星B星的研制和成功發射大大促進了西北工業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在空間科學和航天科技領域的深度合作,開創了兩地高校間高水平科研合作、人才培養融合、科技教育資源共享的新模式。
西北工業大學充分發揮了高校在有組織的自主創新科研方面的優勢,在衛星設計、研制和工程管理流程等方面不斷探索新模式,打造了一種新的可靠微小衛星平臺,能夠適應多種有效載荷任務需求,在通訊、遙感、空間科學以及新技術試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同時,西北工業大學還牽頭承擔了“澳科一號”衛星工程的地面系統研制任務,該地面系統將承擔A星和B星在軌5年壽命期間的運行狀態監視、衛星任務規劃、業務指令編排、科學探測數據接收與處理、科學數據管理與分發等。
“澳科一號”衛星A、B星成功發射入軌后,將在西北工業大學開展為期6個月的在軌測試工作,衛星研制團隊和國內外科學家團隊將對衛星平臺、科學載荷、數據處理和科學應用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測試和性能評價,并完成在軌交付。
據介紹,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學校優勢學科,在航天技術和空間科學領域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影響力。“澳科一號”衛星B星是學校作為衛星總體研制單位承擔的首個國家衛星型號工程,得到了學校領導和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科學技術研究院、航天學院、寧波研究院等各部門通力協作,為衛星工程的順利實施做好條件保障。衛星研制團隊在各部門的緊密配合下,克服了重重困難,保證了工程研制的進度。目前,學校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微小衛星“總體設計-部組件研制-總裝集成-綜合測試-環境試驗-測控數傳-在軌管理-數據處理與應用”的全流程研究和試驗條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