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官網證書查詢
新京報訊(記者王卡拉)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中國主題是“強肌健骨,防治骨松”。在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傳播與促進專項基金與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與健康分會、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健康傳播分會等共同開展的“健康骨骼與行動力”專題科普活動上,營養、運動、骨骼健康等領域專家共同倡導公眾保持骨骼健康,增強行動力。
“骨骼健康直接影響著人體的行動能力、健康狀況和幸福指數。”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吳敬指出,“行動力”具有多重涵義,從軀體健康角度,要保障、促進提升個人行動能力;從健康促進角度,強調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發揮專業機構作用,倡導各方共同行動,共建共享。
據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孔靈芝介紹,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我國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2%,但公眾對骨質疏松癥的知曉率僅有7.4%,診斷率僅為6.4%,甚至在脆性骨折發生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率也僅為30%,需要進一步引起重視。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與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王梅指出,骨骼健康與體質、運動、行動力密不可分,其中行動力是人生活能力的直接表現和基礎。相關體質監測數據顯示,骨質疏松和骨關節類疾病對成年人體質狀況有明顯影響,表現為患病人群難以達到國民體質標準測定等級的概率更高,而且相對于其他人群不合格率偏高。王梅倡導,不同人群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適應的運動方式科學運動,綜合采用抗阻運動、有氧運動以及增強柔韌性的運動來提升行動力。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營養學會運動營養分會主任委員常翠青建議公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不同年齡段都維持均衡營養,健康膳食模式是“健康骨骼與行動力”的基礎。同時常翠青倡導公眾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準則八條”原則指導飲食,保證食物多樣化,合理搭配,吃動平衡,保持健康的體重。同時要確保攝入充足的蛋白質、氨基酸、鈣元素、維生素D、維生素K、鎂元素、氨基葡萄糖等對骨骼、肌肉、關節健康有益的營養元素。整體上,科學營養,合理膳食,保持持續行動力。
“我國骨質疏松患病率高,同時低骨量人群龐大,應重視骨質疏松癥的危害。”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老年健康室副主任尹香君建議公眾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的骨骼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礎,同時要關注并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和跌倒風險評估,關注疾病的早期癥狀。患病后要接受規范治療,減少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并重視跌倒的預防。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