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微觀察:這六個領域,“人工智能+”可率先破局
中國經濟微觀察
這六個領域,“人工智能+”可率先破局
【觀點摘要】
●“人工智能+”將大幅拓展提升人類認知邊界、勞動能力、決策水平,是我們對工具的革命。重塑科學、生產、消費、生活、治理、全球合作的范式,是我們進行革命的工具。
●充分調動各類優勢力量、創新資源和生產要素向發展“人工智能+”方向合力集聚和順暢流動。
●我們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時代,奮力開拓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加快實現六個“高”。
AI機器狗靈活穿梭、具身智能機器人精準交互、觀眾與“AI大模型”面對面交流……這些前沿應用輪番登場,勾勒出人工智能加速向千行百業滲透的生動圖景。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有哪些重大意義?
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強做客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談時表示,人工智能將大幅拓展提升人類認知邊界、勞動能力、決策水平,重塑科學、生產、消費、生活、治理、全球合作范式,不僅可以執行人類的預設規定,更能在復雜環境中發現新規律、提出新問題、探尋新路徑、形成新模式,將指數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之快、應用場景之多、范式變革之深前所未有。”徐強表示,《意見》將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助力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對推動形成以人工智能為重要驅動力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徐強表示,我國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具備四大獨特優勢:
一是制度優勢,我國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新型舉國體制不斷豐富完善,能夠更好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構建完善科學統籌、集中優勢、優化配置、高效協同的組織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各類優勢力量、創新資源和生產要素向發展“人工智能+”方向合力集聚和順暢流動。
二是技術人才優勢,“人工智能+”離不開“硬核”技術和“卓越”人才的支撐,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和工程應用實踐屢次取得重要突破,多個國產大模型、智能體、智能機器人綜合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總體規模接近2000萬人,能夠為人工智能規模化落地應用提供堅實的技術和人才保障。
三是應用場景優勢,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產業鏈條完整、發展層次多樣的豐富應用場景,且14億多人口和超1.89億戶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為推動“人工智能+”提供了強勁市場需求和巨大市場潛力。
四是國際合作優勢,我國加大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力度,幫助世界各國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相關倡議和行動得到了全球多數國家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形成了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全球合作共識。
在徐強看來,應積極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全力開拓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加速實現六個“高”目標:
一是聚力高水準創新,利用人工智能加速“從0到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加速“從1到N”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二是發展高能級產業,推動工業、農業、服務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大力發展智能原生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智能原生企業,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
三是促進高增量消費,培育覆蓋更廣、內容更豐富的智能服務業態,加快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制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
四是構筑高品質生活,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傳遞人文關懷、織密社會連接、實現智能向善,讓更多人工智能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積極構建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
五是實現高效能治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在惠民服務、社會公平、群眾安全、總體安全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不斷提升國家安全治理現代化水平。
六是提升高水平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圍的普及和應用,助力各國平等參與智能化發展進程,確保人工智能應用始終增進人類福祉、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